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實體書店: 靜悄悄地堅守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7: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宜賓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我們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 近日,宜賓一實體書店老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喟嘆道。

  去年,有關實體書店的新聞一再吸引公眾視線。北京光合作用、風入松書店歇業到上海季風書園來福士店關張。今年2月17日,廈門鼓浪嶼知名的獨立書店曉風書屋扛不住“利潤微薄、房價大漲”面臨關門。

  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一系列原因早已因媒體的報道為公眾熟知。在實體書店一片“唱衰”聲中,宜賓書店經營狀況如何?記者進行了採訪。

  成本越來越高

  “你看我這三間門面,租金就不少,更不要説扣除物流、人力等成本。圖書銷售的凈利潤率不到10%。其他相關的"非定價産品"文化産品毛利率至少要比書籍高出10%。”6月25日,宜賓民營書店老闆方立人(化名)向記者“透底”。

  方立人告訴記者,開書店的成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店面租金、人工工資、資金週轉利息,其中書店的人工和房租兩大最主要成本達到50%以上。現在宜賓店面租金很高,地理位置好的店面租金已經達到了每月100元一平米。開書店,地理位置不好,人流量就少,生意就差;而地理位置好的地段,店面租金又貴,這是個兩難的選擇題。而原來東街一家經營多年的書店在前年關張,據説,多少與店面租金過高有關。

  記者走訪中發現,宜賓書店除了文軒書店大什字、東街店,中山街名鑫書店和文星街開明書屋外,大部分書店都選擇相對偏僻的地段,這主要是考慮店面租金較低的因素。

  店面購書是最後的選擇

  “説來不怕你笑,我現在買書好多時候都買盜版書。”學生楊曉毫不諱言。她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實體書定價一般在20元以上,這讓很多人“望價止步”。一本盜版書的價格只佔正版書的1/3,一些人在權衡價格時選擇了購買盜版書;她也坦承盜版書在紙張、印刷質量、內容正確度上都存在一些問題,但她認為現在正版書的價格偏高是實體書發展的一大瓶頸。

  而網絡給實體書帶來了“致命一擊”。“店面購書是我最後的選擇。如果我要購書,首先是看有沒有電子書;如果沒有電子書而我又急需這本書,我就會選擇到噹噹網和京東商城去看看,如果有我就網購;實在沒有,我才會考慮進書店。”24歲的李健告訴記者,網上購書一般最高也就7折,而店面購書一般不打折,即使最優惠也要8折。李健這種購書方式是e網一族所推崇的購書方式。

  大部分實體書經營者也承認購書折扣過低,但他們同時表示表示:“原來出版社給書店的價格都是一個固定價,網絡書店出現之後,因為沒有房租等成本,所以網絡書店壓低價格,其銷售量上去之後,則施壓要求出版社給更低折扣,於是,整個價格體系就被破壞了。”

  “考試經濟”

  撐起“半壁河山”

  “現在的書店就是賣教輔、賣公務員考試資料的地方。”54歲的宜賓市民蘇達華一説起書店,就牢騷滿腹。

  蘇達華的説法有些偏頗,但在宜賓一些書店,特別是一些小書店,有關教輔和各種考試的書籍確實佔了“半壁河山”。

  “我們賣這些書籍,一是需要人群多,銷量大;二是利潤還過得去。”一書店營業員小葛説,賣教輔可以與學校聯絡,學校教師可以有意無意地“指定”購買哪類教輔,這自然生意就好;而教輔由於銷量大,在出版商處拿的價格就低,利潤自然就大;而由於現在就業壓力大,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成了“香饃饃”,這方面的考試書籍自然熱銷。

  而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很多人都盯著教輔這筆生意,他知道的一位做此類生意的人與學校相關人士“打聯”,自己印刷自己銷售,一年銷售額達數百萬。據説,保守估計,宜賓起碼有近百人在從事此類“經營”、經營額上千萬。這筆“流失”的業務讓書店無可奈何。

  同是書店,民營書店對國有書店多有“腹誹”。與民營書店相比,國有書店雖有政府支持、兼營多業、無房租負擔、有教材業務支持等優勢。這些都使國有書店比民營書店更具抗風險能力。

  迫於壓力,一些民營書店打起了“多种經營牌”,他們與一些單位聯絡,通過給予對方回扣發放面值不等的購書卡,這些購書卡不只可以購買書籍,還可以在書店購買到牙膏牙刷、紙品、小電器等生活用品,這樣,一些書店就成了小超市,而失去了書店的本質。

  生存之道唯有創新

  傳統實體書店會不會消亡?

  “實體書店或許不會消亡,因為它提供了網絡書店難以提供的東西安靜的斗室、熟客與老闆間輕聲的問候,還有隔架上滿滿的書,讓人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業內人士張曉宏認為,發現、挖掘、昇華這種價值就是傳統書店的生存之路,書店必須通過發展各類創意産品、舉辦各類活動,變成多元化的、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場所。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經營方式單一書店的消亡是遲早的事情。“除非多元化經營,通過不斷的優質文化沙龍、講座,滿足人們除書本之外的精神需求。”實體書店的價值更多的體現在個性化和交互性方面,體現在與那些新書古籍定期性的探訪、不期然的相遇,體現在通過讀書沙龍等形式促進知識分享、公共交流。

  張曉宏例舉了一些書店的各種創新模式。比如,大連艾書吧,是和咖啡的結合;深圳尚書吧,是和餐飲的結合;廣州博爾赫斯書店,是和出版的結合;台灣女書店,則是和女性主義運動文化的結合。

  人們在對實體書店的相繼停業嘆息之餘,也希望能保留一方可以洗滌心靈的閱讀凈土。一些市民認為,實體書店不應該消失,也不能完全被網絡書店替代,有關部門應當對實體書店予以扶持。

  據了解,按照《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期末,千人擁有出版物發行網點數提高到0.13家,基本實現“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的目標。

  去年6月,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住建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城鄉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城鄉建設和文化建設規劃中必須保有足夠的出版物發行網點,政府在推動各類書店建設方面給予政策、資金、佔地等方面的支持。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書店不應該是“大熊貓(受保護)”,如果認定自己是文化産業,就希望受到政府扶持而不思進取、一成不變,最後只能走向消亡。

熱詞:

  • 書店經營
  • 書店老闆
  • 知識分享
  • 經營
  • 新聞出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