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最近,北京的“老書蟲書吧”、“蒲蒲蘭繪本館”入選美國文化評論網站評選的“全球最美20家書店”,民營實體書店的命運再次被關注。(2月23日《勞動報》)
事實上,近年來,實體書店命運岌岌可危:名噪一時的北京光合作用等多家知名書店早已倒閉;廣州三聯書店連關5家;上海席殊書屋、思考樂、貝塔斯曼等許多民營書店也全部關閉。據調查,全國已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國營書店也同樣步履維艱。上海新華書店、東方書城紛紛搬到二樓,將底層旺鋪讓位於商業;今年春節剛過,上海淮海書城就關門告終。
據分析,實體書店之所以度日如年、關門大吉,是因為:
一是網上書店具有價格優勢。網上購書,大都7折優惠,遇到節假日促銷,還會低至5折甚至3折。有時還有優惠活動。在實體書店,即使辦了會員卡,一般也只能享受8.5折至9.5折的優惠。如今,實體書店成了網上書店的“展示廳”,讀者在實體書店選書,然後到網上購書,節約費用開支,何樂而不為?
二是電子書籍改變閱讀方式。電子書上線,不僅價格低廉,90%的電子書單價僅為紙質版本的3折左右,而且攜帶方便,尤其是對於上下班路途較長的年輕白領,可以隨時閱讀。
三是實體書店運營成本上升。近年來,房租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各種費用日益增加。一些靠租房和雇人來營業的書店收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那麼,面對網上書店、電子書籍的衝擊,以及水漲船高的運營成本,網絡時代的我國實體書店出路又將在何方?
其實,網上書店、電子書籍,實體書店各有優點。這正好比有了互聯網絡,報紙依然存在;有了電視,收音機仍在發揮作用。實體書店裏的專業書,在一般網店並不易買到;喜歡逛實體書店,愛好選書的文化氛圍,依然大有人在。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紐約擁有書店7298家,巴黎擁有書店6662家,東京擁有書店4715家等。事實説明,在網絡時代,大都市的實體書店依然不可替代。
關鍵是我國實體書店如何積極應對網上書店和電子書籍的挑戰?我認為,是否能學習這次入選美國文化評論網站評選的“全球最美20家書店”經營模式,探尋新的經營之道。
一要細分閱讀市場,專注經營特色。全球最美20家書店”之一的馬斯特裏赫特市的教堂書店囊括了全球的藝術書籍,令人嘆為觀止。入選的法國巴黎莎士比亞書店自1919年開業至今,書店始終專售英國文學。又一家上榜的北京蒲蒲蘭繪本館是專門經營童書繪本。書籍也是按照兒童的年齡分區來擺放。尤其是給顧客提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店員會主動跟家長溝通,根據他們的要求推薦相應的繪本,這也是網絡書店難以媲美的。
二要降低經營成本,延伸銷售渠道。要向超市、社區等發展,方便讀者購書;社會資本也可參與專業、特色書店的建設;政府更可將現有的特色實體書店作為文化旅遊景點。如台灣最著名的大型連鎖誠品書店,在台灣共有53家分店。開業14年來,不但成為台灣文化的象徵,更是去台灣旅行必到的景點。
三要打造文化氛圍,形成文化品牌。書店不僅是賣書場所,更是文化交流和知識傳播場所。書店可以策劃讀書會、講座等活動,融書籍推廣、閱讀激發、文化休閒功能于一體,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書店。如深圳“物質生活”書吧,經常舉辦各類文化沙龍、講座、展覽,沙葉新、龍應臺等文化名人都曾做客書吧,成了深圳文化的知名品牌。
四要爭取政府扶持,減少書店稅率。如今我國13%的稅率對於書業來説,確實負擔沉重。我國是否能學習國際發達國家經驗,扶持發展實體書店?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對書店實行零稅率政策;法國、德國、美國等稅率也不超過7%。
實體書店是一座現代大都市的“文化名片”,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形象。國家曾發文要求,要確保到“十二五”末,基本達到“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上海也將推出支持實體書店的有關政策,當然,實體書店不能被動等待政策扶持,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