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儘管自2012年以來,大盤一直震蕩向上,但某涉足消費行業的基金卻下跌3.50%,這樣的結果不僅讓投資者困惑,也讓偏愛行業基金的基民不知所措。投資消費行業基金究竟應該如何有效規避風險?
其實,只要認真分析研讀股神巴菲特的某些經典投資案例,就不難找到問題答案:
經營消費類産品公司的股票,如美國捷運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等股票一直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佔據著極其突出地位。這些表面看來分屬不同行業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擁有各自的特許冠名權。巴菲特認為這是一種無形資産,這種資産既無法從統計數據中推斷出來,也不會像有形資産那樣通過公司的資産負債表反映出來,但其存在卻使得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動搖公司的地位。他還認為,不管經濟好壞,消費者總是要用這些東西。當産品市場有保障後,上市公司的盈利自然可以持續增加。
先看看巴菲特對投資對象的選擇。位於中心城市之外的傢具商場在許多普通投資者看來很難成為理想投資目標的,但巴菲特卻果斷投入5500萬美元收購了家鄉的內布拉斯特傢具商場。巴菲特為什麼選定這一投資目標呢?原因也許有很多,而最關鍵的是,巴菲特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對這家傢具商場有了非常深刻廣泛地了解與研究,當時就能夠不看任何資料就十分流暢地談論這家傢具商場的營業面積、銷售量、存貨水平、資金週轉速度等指標,並且多年持續保持著對這一擬投資目標的關注,以致在實施收購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再聘請審計師進行審計。
再看看巴菲特對投資時機的選擇。既然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非常熟悉了解,認定這是一家好企業,為什麼會一直等到1983年才實施收購?查過相關數據就不難明白,美國市場從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爆發了由石油危機引發的股災,期間道瓊斯指數下跌達41.9%,企業和銀行倒閉均創下“二戰”後的歷史紀錄,失業率高達9.1%。而美國市場下一次股災爆發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道指一天內便重挫508.32點,美國股票市場縮水價值超過五千億。也許這就是對“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句名言最好的詮釋。
通過分析研讀巴菲特的這些經典投資案例,我們不難領悟到投資行業基金的要訣:首先,基金經理應是所負責投資行業領域的專家。要了解這一點,僅依據基金以往業績不行,還需要查閱分析其所學專業,工作經歷與所負責行業是否具有密切的關係,並通過查閱分析該基金十大重倉股票對其實際能力進行印證。以醫藥行業為例:如果在十大重倉股中既有雲南白藥、同仁堂這類雖然擁有數百年經營史和獨特的中藥配方以及老祖宗留下的特許冠名權的白馬股,又有一些目前尚乏人問津的黑馬股,則該基金應是值得持續跟蹤關注的對象;其二,在投資時機選擇和買入方法運用方面,應選擇市場進入悲觀期後,採取分批分期,越跌越買的方法進行,並且每次投入資金量應隨著風險的降低而加大,從而使投資成本以金字塔形態分佈;為了減少因擔心回調而産生的心理壓力,每當觀察確認市場對該行業的追捧進入狂熱狀態後,就可對前期買入基金進行部分減持,並在回調到位後再度買回。像巴菲特一樣擇時擇勢投資消費行業基金,獲利也許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