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進入貨幣寬鬆的“競賽”階段,各主要央行相繼推出不同形式的“寬鬆”政策。美聯儲進一步延長低利率的期限,英格蘭銀行和日本央行推出新的資産購買計劃,歐央行推出3年期的長期再融資操作……而中國的貨幣政策定調卻延續了去年的“穩健”策略。
上周,央行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釋放了近4000億元資金。一時間,不少市場人士將此視為貨幣政策鬆綁的信號,也對未來可能的存準率下調充滿期待。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銀行存準金下調?未來宏觀調控又將何去何從?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2012年中國私募基金髮展研討會”上專訪了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
降準並不是寬鬆信號
NBD:去年中國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市場資金顯得非常緊張。上周,銀行存準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這是不是意味著貨幣政策會“鬆綁”?
夏斌:從目前來看,貨幣政策肯定是延續“穩健”的方向不變,但是堅持這個方向的同時,並不意味著不會微調和預調。
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內在邏輯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將趨向於一個向下走的過程。對外需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而過去依靠出口來推動經濟13%~14%的發展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大危機之後,必定要經過大的結構調整、大的創新。
對於貨幣政策調控方向,政府目前的主張是精準調整結構方向。這是由現在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決定的,也就是説,小微企業融資、三農貸款等領域會得到國家貨幣政策更大的支持。
目前,面對80多萬億元的巨大貨幣存量,降低銀行存準率並不是政策轉向“寬鬆”的信號。自2003年以來,貨幣的供應是通過買入外匯投放。過度的投放再通過對衝也就是提高存準率來收回貨幣。
按照如今的經濟形勢,貨幣的供應目標應該是保證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實體經濟增長多少,貨幣供應增長多少。隨著出口下降,我們的外匯順差減少,也就是投放的人民幣減少。如果外匯佔款增速減緩影響了合理的貨幣供應,投放貨幣或者説降低存準率也就理所當然了,這也就是穩健貨幣政策方向的體現。
危機源於美國錯誤宏觀政策
NBD:美國的金融危機讓全球經濟深陷“泥沼”,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也會對全球經濟有同樣的影響嗎?
夏斌:目前,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金融危機之後,大家對此次危機的根源有過很多的探討。有人認為美國面臨的危機是華爾街的貪婪,還有人認為是監管層不力。但是我卻認為,美國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執行了錯誤的宏觀政策,加上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才為這次危機創造了條件。
所謂宏觀政策的失誤,就是美國連續13次降息的貨幣調控政策。自2001年起,美國銀行利息從百分之六點多一直下降到2004年的百分之一點多。降低利率等同於擴張信用,擴張信用就會刺激房地産,刺激房地産就會刺激消費,而美國GDP的7%是依靠消費。通過這種方式將美國經濟往前推,一旦房地産泡沫破滅,就會引爆急劇的風險。
此外,整個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主導的體系,對美元的發行沒有約束力,而中國根本就不具備這些條件。
金融體系改革圍繞三點
NBD:這兩年,中國金融體系改革一直在強調匯率和利率改革。您覺得改革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夏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整個金融體系的改革不僅是匯率和利率,而應圍繞三點:一是企業,即銀行自己要真正變成自負盈虧的企業。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追求這個目標;二是市場,中國整個市場運行應該體現一個機制,包括金融機制、産品等;三是宏觀調控,如果企業向市場化發展,沒有一個宏觀調控的系統配合,就可能會像美國這樣出問題。所以,中國現在改革的重點是貨幣監管政策的調控,簡單講就是對企業的調控。
因此,國家經濟的改革有很多方面,而利率和匯率只是市場機制中的一個。只是有好的市場價格,而沒有對價格作出反映的主體,改革不能成功。當然,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加快匯率和利率的改革非常重要。因為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改革已經邁向市場化,已經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