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Facebook 千億美元傳奇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4日 1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1000億美元,比高盛、亞馬遜更高的市值,這是Facebook——一家成立8年、月活躍用戶(每月至少登陸1次)8.45億人、日活躍用戶4.83億人、站內有超過1000億個好友關係的社交網站創造的新紀錄。

  2月1日,Facebook正式提交上市申請。公司估值為1000億美元,將融資50億美元。也許這一市值僅為蘋果公司的1/4。追溯歷史,互聯網企業上一個上市紀錄是Google在2004年創造的,當時他們融資16.7億美元,市值僅為230億美元。

  此時上市,對Facebook、用戶與投資者來説,都是水到渠成的選擇。對於它的工程師們來説,這意味著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會在30歲前就成為百萬甚至千萬富翁。Facebook的中國工程師範進説,在矽谷最近流行一句話:不要到Facebook員工扎堆的地方買房,因為他們要發大財啦。

  在經歷了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歐洲經濟危機、秋季圍攻華爾街和冬天的俄羅斯騷動之後,Facebook作為如今人們最常用來溝通與交流信息、策劃與組織活動的地方,其價值與趨勢性已不言而喻。

  它本身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廣場,想想看吧,每天都有接近5億人在上面傳播大量信息。就像廣場一樣,它的參與者也都是活生生的,擁有真實的姓名、身份以及和線下別無二致的交流方式。

  在Facebook上,每個人都用真實身份註冊,因為虛假的姓名和照片很難讓別人批准你為好友。在Facebook上建立一段長久而穩定的友誼關係,和在現實生活中一樣需要適度坦誠與恰到好處的真實。一些美國用戶在使用Facebook後放棄了他們原先的聯絡人名冊,因為他們的朋友將一切都儲存在Facebook上,只要你經過批准成為好友,你就能看到他的電話、Email、地址、愛好、最近在做的事甚至包括性取向。

  當然,你也可以嘗試結交陌生人,比如一個加納熱血青年或是一個英國汽車經銷商,常常在Facebook上向你發來好友請求,如果他們長得順眼、工作體面,何樂而不為呢?

  廣場也可以迅速變成一個個私密的VIP包廂,Facebook從創立初期就引入了群組功能。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主題建立起一個群組,以公開或私密的形式與志同道合者討論或發起一個活動,再邀請別人參加。其主題從“人類文明史的若干次嬗變”、“支持阿拉伯之春”到“我覺得胡蘿蔔不好吃”,堪稱包羅萬象。

  在Facebook上,你永遠不是一個人。便捷、無邊界、無成本且平等的討論環境是催生變革的溫床,迄今為止,哥倫比亞、伊朗、埃及、英國、西班牙、以色列、美國等多國政府已不止一次地領教過“Facebook一代的威力”。

  就像Facebook的創始人、CEO馬克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的簡介一欄寫的那樣,“我在努力讓世界變得更開放。在Facebook的願景一欄,他是這麼寫的:讓世界聯結得更緊密與開放。

  為什麼是Facebook?

  在2003年和2004年,並不是只有一家社交網站創建。允許用戶上傳照片和鼓勵真實身份註冊的Friendster成了業界新貴,幾百萬用戶在數月之間涌入了網站。但Friendster的服務器不堪負荷,技術力量也無法跟上,用戶瀏覽網站的體驗變得極差,一個網頁需要20秒才能打開。更有活力的MySpace因為對用戶身份的不加監管而無法進入成年人的世界,裏面都是些十幾歲的高中生。

  和這些網站不同,Facebook創立之初只面對大學。從一開始,扎克伯格就將Facebook定義為“基於真實學生的可靠網站”,他希望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提供真實的身份與有質量的信息,從而“建立能得到每個人信息的渠道,每個人也都能與別人分享自己願意分享的一切信息”。

  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初期的The Facebook只對哈佛用戶開放,你必須有一個哈佛郵箱,否則就不能註冊,而且必須使用真實姓名。註冊過程中你需要上傳一張照片和一些個人信息,包括電話、郵箱、自己選的課程、喜歡的電影音樂、政治立場、態度,以及最重要的:感情狀態。

  《Facebook效應》作者大衛 柯克帕特裏克説:“Facebook自身沒有內容,它只是一個程序,為滿足客戶需要而做的一個平臺。“

  為了滿足年輕人躁動的荷爾蒙,一個很好的例子是Facebook的一個特色功能,“捅一下”。這是一個按鈕,按下它你就可以“捅一下”任何人,對方和你會收到通知,但其他人都不會知道。這裡面有非常明顯的調情暗示,當然,你也可以將此模糊化。這一曖昧的工具讓大學生們興奮不已。

  除此以外,那些創建小組和活動的功能也非常實用。The Facebook在創立一週後就讓大約一半哈佛本科生成為了他們的用戶,3周之後,他們的用戶數達到了6000人。而外校的學生則在第二周就寫信詢問何時這個網站會對外開放。

  2月25日,哥倫比亞大學開放註冊;26日,斯坦福;29日,耶魯。3月7日,達特茅斯和康奈爾。《斯坦福校刊》的報道是“Facebook旋風席捲校園”。3月初,Facebook擁有了1萬名活躍用戶。3月中旬,2萬人。3月底,3萬人。

  時至今日,追溯Facebook得以成功的原因時,起源哈佛並在常春藤名校中取得最初的成功被認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Facebook效應》一書中寫道:“哈佛的聲名賦予了一種認同,這種認可在任何領域都不容忽視。與哈佛千絲萬縷的聯絡使一個産品更為可信,任何人加入一個發端于哈佛的社交圈都會順理成章地洋洋自得。”

  重視身份與競爭意識的哈佛學生也將線下競爭帶到了線上。哈佛的精英們希望他們的Facebook頁面和個人簡歷看起來交遊廣闊、閱歷驚人,這讓他們在Facebook上花費了許多時間。一旦他們這樣做了,其他學校的學生也會紛紛仿傚。

  現在在《紐約客》工作、當時在哈佛校報的阿米莉亞萊斯特寫道:“用戶多數時候都是在作秀,讓大眾了解我們為什麼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個體,簡而言之,那就是哈佛學生最優異的表現。”

  公司發展到後來,用戶數量以爆發性的幾何級數增長,Facebook的工程師們也始終以保證訪問質量與體驗為第一要務。他們最不吝惜的投資就是服務器的擴充與技術代碼的修改。

  2006年,馬克決定將Facebook的核心價值定位於“勾勒出朋友與朋友之間的關繫上”。那年秋天,他將Facebook的發展方向從單純的社交網站轉變為了能讓其他人在上面構築應用程序的軟體平臺。

  一年後他們推出了代號為F8的開放平臺,向第三方軟體開放。優秀的第三方應用在這一平臺上得以用病毒式營銷方式傳播,其背後是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絡,一旦用戶使用了新的應用,這一信息就會顯示在他的實時狀態裏。你的所有好友都會立刻知道:你已經開始玩這款遊戲/用這個軟體。

  一個成功的例子是Zynga,這家休閒遊戲開發商在Facebook上一年收入可達上億美金(他們運營最成功的那款遊戲叫開心農場,在中國,它的山寨版一樣曾經流行)。對於Facebook來説,這也是一個非凡的成功。他們對自身有嚴格的限制,他們會和外部程序開發者公平競爭。

  與資本的博弈

  資本與技術是最密不可分且舉足輕重的助推器。在Facebook身上,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一旦股東人數達到或超過500名,公司就必須公佈經營情況。這與上市公司所承擔的義務沒有太大區別,許多公司會在臨界值時考慮上市或回購部分股東股票。

  與外界猜測的一致,Facebook選擇了與Google一樣的道路,在臨界點2012年初,選擇首次公開募股。

  上市對公司發展來説通常是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為發展籌措資金,確保公司有充足實力進行戰略投資;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讓發展屈服於眼前利益和短期財務報表,影響創始人對公司的掌控和長期利益。

  從Facebook創立之初,資本與技術的博弈就從未間斷過。扎克伯格幸運地邀請到了肖恩 帕克在運營早期階段擔任公司CEO。帕克知道風投們的過早介入會讓公司的大部分股權被瓜分,甚至有可能讓創始人最終失去控制權。

  在Facebook創立一年後,帕克為公司爭取到了第一筆融資,Paypal創始人彼特 泰爾投資50萬美金,換得公司10%的股份。這項投資確保Facebook有足夠資金支付服務器和後續發展的費用,同時泰爾不會對公司管理經營設置任何限制。董事會被改組為4個席位,扎克伯格、泰爾和帕克各佔一席,另一個空缺,而扎克伯格擁有決定權。

  隨著Facebook的發展,其他風投也開始對他們産生興趣,但帕克拒絕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包括著名的紅杉資本。

  不過對一家成熟的公司而言,接受風投不僅意味著資金的流入,還有發展方向的糾偏。2005年起,扎克伯格和帕克陸續會見了一些風投商。承諾不干涉公司任何發展的《華盛頓郵報》與阿克塞爾風投公司在這一階段取得了優勢,最終阿克塞爾以投資1270萬美元的價格取得了Facebook12.5%的股份,Facebook估價已達1億美金。

  同期包括維亞康姆和Google在內的公司都向Facebook提出過報價,要求整體收購。維亞康姆的報價高達7500萬美金,但扎克伯格無一例外地拒絕了。他的名言是:“讓公司有趣比讓公司掙錢更重要。”

  帕克再次修改了董事會席位,和上次一樣,扎克伯格控制兩個席位,加上他的一個席位,他們仍然擁有3/5席,得以控制整家公司的發展。

  值得慶倖的是,公司早期選擇的投資商都十分信賴扎克伯格和創業團隊,對讓他們放手經營並無意見。即使後來帕克因為吸毒事件而被開除出公司,在他設計之下的公司決定權仍然毫無疑義地歸於扎克伯格名下。“我把Facebook看作一個家族生意,馬克和他的繼承者將永遠控制Facebook。”帕克如是説。

  2007年,Facebook已經先後接受了8家投資機構或個人的投資,總投資額超過7億美金,此時他們的市值已被估到了100億美金。他們直到2009年9月才正式扭虧為盈。在此之前,公司的運營得以成功延續並隨心所欲地開發新功能並提出新戰略,成功融資功勞不小。

  今時今日,Facebook的盈利能力已經相當強大。招股書披露,Facebook去年全年總營收37億美元,凈收入10億美元。公司聲稱Facebook已經有230萬廣告客戶,他們可以提供全球最精準的廣告投放。例如給一名55歲的男人投放生發靈廣告,或是向17歲的高中拉拉隊長推薦最新的一首單曲,都是Facebook可以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廣告商將根據點擊量和顯示量向Facebook付費。

  當年的開放平臺也已成為Facebook另一大主要收入來源,用戶在使用Facebook平臺上的應用與遊戲時,Facebook會從他們向開發商支付的費用中抽取一部分。這被視為一個可觀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扎克伯格始終沒有放鬆對公司董事會的控制,他挖來了Google的高管謝莉爾 桑德伯格,這位經驗豐富的女士在加入Facebook後一直充當著公司二把手甚或是扎克伯格監護人的角色。

  中國工程師範進和覃超説:“如果馬克是皇帝,那桑德伯格就是宰相,她讓Facebook從創業企業變成成熟企業,規範化與制度化。”與此同時,每個人都承認扎克伯格才是難以取代的首席執行官和靈魂人物。董事吉姆 佈雷耶説,“我們在尋找的是能接受這一點的優秀精英人才。”

  當時有人問彼得 泰爾,華爾街可能不會接受一個25歲以下的上市公司CEO,泰爾冷冷地回答,那我們就等扎克伯格滿了25歲再上市。

  Facebook此次的招股書顯示,27歲的扎克伯格擁有28.4%的B類普通股和28.2%的直接投票權。通過協議的投票代理人擁有30.6%的投票權,該投票權間接歸於扎克伯格。根據相關規定,每一A類普通股擁有1票投票權,而B類普通股擁有10票投票權,照此計算,扎克伯格共擁有56.9%的投票權。這將保證他在公司上市後仍然享有完全控制權和決定權。

  Facebook的中國工程師

  范進坦承,“Facebook工程師”是個相當有吸引力的身份。他從美國某名校研究生輟學進入Facebook工作,Facebook給他提供的薪水比Google高10%,股票價值高五六倍,微軟的薪水甚至會少30%,股票只有1/10。

  那部著名電影《社交網絡》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覺得這家公司很給力,馬克在學校裏很受歡迎。每個美國大學生都知道他,就好像農民都知道毛澤東一樣。”范進説。

  覃超也説:“扎克伯格絕對是美國校園中人氣最高的IT偶像。”和范進一樣,13個月前他得到了Facebook的offer後立刻結束了Google與微軟招聘流程。

  在矽谷流傳這樣一句話:Facebook像大學本科,而Google像研究生院。范進説,這是Facebook的特點:“成員都很年輕,寫程序時講究速度,不太在意規範。Google會非常嚴格,速度會慢一點。”這對年輕人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Facebook希望控制員工人數,所以均分到每個人身上的工作量就會變大。范進説,“我們每天工作時間在10-12小時,週末也得加班,公司也鼓勵我們加班,食堂全日制開放。在矽谷,其他公司大多數都按點下班。”

  覃超在Google中國實習過,他觀察到那裏的每個人都是做一小部分事情,而他在Facebook的第一週,就得獨立修復個人頁面的一個小bug,“當時我對代碼庫還不甚了解,就要在一個每天有5億人訪問的頁面上寫代碼了。第二天老員工審核,一週後我再打開主頁,bug已被修復。這種成就感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這兒都是年輕人,公司的文化比較酷,有老牌公司完全無法具備的朝氣和工作熱情。”

  為了促成這種互助氣氛,范進説:“公司被設計得像是國內的網吧,開放式,每個人都能看到別人在做什麼。包括馬克,他幾乎每天都在辦公室,你也能看到他的一舉一動。”

  在Facebook,扎克伯格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大人物。每週五他都會給Facebook員工做一個小時的演講和問答,任何員工有問題都可以在那個場合當眾問出。無論Google+還是本次IPO,他都會對敏感問題直言不諱地回答。在食堂等待打飯時,他也永遠會乖乖排隊,有一次他就排在覃超後面,嚇了覃超一跳。

  在Facebook上,員工們建立了許多專供內部人士討論的私密小組,他們可以自由發起任何與工作有關的討論。兩年前Facebook曾經想要進軍中國,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高管發帖詢問中國員工,他們如何看待進軍中國將面對的問題和複雜性。

  也許是因為扎克伯格的女友是中國人,他對中國充滿了興趣。每個中國員工都可以自己報名為他教授中文。每週兩次,一次5個中國人,和扎克伯格一起用漢語討論一個主題,從食物、世博會到中國的特殊網絡環境均有所涉獵。范進説,他的中文水平很好,之前有中國企業家團拜會時,他的中文水平完全可以自如交流。

  作為中國人,范進和覃超也都是人人網的用戶。在他們眼裏,中美兩國的社交網絡存在極大的差異。覃超説:“Facebook的小細節比人人做得要好得多,在不同瀏覽器、不同系統環境下瀏覽Facebook不會有太大差異,但人人網就很容易出現一些廣告設計不當、顏色有偏差的小問題。這些不是什麼大事兒,但會讓用戶不爽。”

  在范進看來,更大的差異是兩個網站的核心。“我上人人網是去看朋友分享的好文章,可Facebook更重視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不管是短信息、組織活動還是現在新出的時間序列(Timeline),都是圍繞著用戶之間真實互動的功能。如果我不想被朋友拋棄,我就必須上Facebook。”

  中國的社交網站也號稱要建立開放平臺,但他們卻做不到Facebook提倡的不與開發商競爭,“它們和客戶搶肉吃,Facebook一直很中立。矽谷的創業環境明顯好于國內,如果Facebook敢在自己的平臺上惡意封殺一個應用,在美國會被告上法庭。”范進説,“Facebook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中國的公司以盈利為目標,比如説百度,搞競價排名。Facebook追求影響力,賺錢是最不重要的目標,它希望自己扮演改造世界的角色。這是Facebook能夠基業長青的原因。”

  IPO也給Facebook帶來了一些陰影,最重要的就是其在最精英人才身上的吸引力會下降。覃超稱:“美國大學比較提倡企業家精神,Facebook上市後對最牛的那批畢業生吸引力會下降。他們更願意去自己創業或是加入新興公司。Facebook會慢慢和Google、微軟一樣,成為收養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水平畢業生的搖籃(或溫床)。”

  大衛 柯克帕特裏克對本刊記者説,“扎克伯格從來沒有以讓Facebook著名或自己致富為目標,當我誇獎他是個天生的CEO時,他甚至面露厭惡,像被羞辱一樣對我説, ‘我從沒想過要運營一家公司。對我來説,商業化只是完成我雄心的一種方式。’”

熱詞:

  • Facebook
  • MySpace
  • 外部程序
  • 傳奇
  • Google
  • 股東股票
  • 社交網絡
  • facebook效應
  • 華盛頓郵報
  • 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