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盤江股份週四發佈公告稱,通過銀行向參股公司提供20250萬元委託貸款。珠江啤酒也在同日發佈公告稱,通過銀行向控股股東提供4000萬元委託貸款。
以上兩個案例(向子公司或者股東提供委託貸款)僅僅只是上市公司熱衷於委託貸款的一個縮影。據《大眾證券報》統計,今年以來,共有30家公司向各類對象提供了近60億元委託貸款,而去年同期僅有9家公司對外發放了18.35億元委託貸款。
從委託貸款的收益率來看,年化收益率多高於銀行理財産品,如榮盛石化即使借給“關係戶”,收取的利息也是銀行同期貸款利息,一年利息大約在6.56%。而更多的委託貸款公司收取的一年期利息在1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提供委託貸款、看似家底豐厚的上市公司,一邊放貸的同時,卻一邊在融資。如華聯綜超去年12月底剛發行了一次短期融資券,獲5億資金,時隔1個多月就借出了1.8億元,年利率高達15%,已經將委託貸款做成了“低買高賣”的生意。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955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8001億元,但是委託貸款增加1653億元,同比多增381億元。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劍鋒表示,委託貸款出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受政策監管相對較少,既有信託貸款的功能,又有理財産品的特徵,使得很多“有錢”的公司對此非常熱衷。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以前,委託貸款年增量僅有3000億元,到了2011年,增量已經高達1.3萬億元。李劍鋒認為,委託貸款快速膨脹與金融脫媒(資金繞過中間人在供需方之間直接進行)趨勢下的直接融資大發展有關,也和信貸規模管控下套利行為增加有關。而且,這兩年信託貸款被規範後,使得部分銀行繞開信託,展開委託理財業務。
“不過,隨著委託貸款規模增加,在監管難以到位的情況下,利益驅動使參與各方在風險把控方面有所放寬。”李劍鋒表示,特別是銀行作為中間人的角色開始發生變化,將委託貸款當成了規避信貸規模監管的手段。而且,在上市公司層面,一些委託貸款也面臨著不能如期收回的風險,而不得不進行展期。記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