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160億餐費需要配套制度保障 監督機制最為重要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3日 08: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馬山縣白山鎮玉業小學的孩子們先是觀摩豆漿機如何工作(小圖),而後喝上了人生的第一口豆漿。

  貧困山區孩子在校吃飯難的問題廣受社會關注,日前,中央財政160億元的營養改善計劃已啟動試點。與此同時,一連串問題也備受公眾關注。160億資金怎麼花?如何能真正讓學生餐營養起來?怎樣保證資金真正用到實處?2月20日,本報記者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與九陽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廚房”項目團隊及志願者近百人,走訪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部分貧困學校,體驗“馬山模式”。在昨天的頭腦風暴會上,以上問題成了探討的焦點。

  “馬山模式”的形成

  “馬山模式”,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説,就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林圩鎮23所學校形成的模式,“政府主導—企業支持—公益組織助推—媒體宣傳—群眾參與—社會監督”。政府出資建設廚房,每名學生每天午飯補助3元,九陽希望廚房項目為學校資助蒸飯車、冰箱等設備,“免費午餐”基金再每餐補助1元,學生家長或老師輪流值班做飯,午餐每天開支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正是政府負責人、公益組織、愛心企業對貧困孩子的關愛,馬山模式得以形成,全縣5.5萬多名農村在校生吃上午餐。

  關鍵詞營養

  “營養不是拿錢可以解決的”

  思想觀念轉變先行

  當林圩鎮甘豆村小學的孩子們高興地吃上有肉有菜的午飯時,裏當鄉龍那小學的孩子們,卻正在用冷豬油和食鹽拌白米飯吃。

  廚房、廚具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反差。

  在龍那小學簡陋的廚房中,只有一個大蒸鍋,孩子們將大米放進飯盒,用繩子捆綁好後放進蒸鍋。這個食堂沒有炒過菜,也沒有專門的廚師做飯,學校的幾位老師輪流給孩子蒸飯。孩子們早上不吃飯,中午下午都是白米飯。

  馬山縣縣長楊敏説,現在全縣不少學校確實還存在困難,一些貧困鄉鎮的孩子營養不良,身高、體重等發育情況,都比其他鄉鎮孩子遲緩。馬山縣一共300多所學校,這一年多以來,已經修建食堂建設項目100多個,但仍有235所學校沒有食堂,“有的學校簡易食堂條件差,也沒錢請炊事員。”

  除了基建問題,營養搭配不科學、學生不吃早餐,成了隨行志願者的一塊“心病”。

  中國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張曄直言不諱,“設備緊缺是問題,但不是主要問題,關鍵是老師、家長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

  張曄每到一所學校,就拉著校長、老師或者學生講“營養搭配”:黃豆可以和米飯蒸在一起;做完豆漿豆渣不該扔;白菜幫子切細了也可以煮了吃;肥肉非常有營養,有孩子挑食,應該絞成肉餡再給他們吃……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研究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小琪説,很多貧困山區的學校都存在思想觀念未轉變、食物營養搭配不科學等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培訓老師,這不是公益組織或者愛心企業拿錢可以解決的”。

  建議

  我國從1989年起開始呼籲營養午餐,但關於營養早餐的試點目前還是零,學生的主課都在上午,對寄宿制學校來説,應該開展早餐試點工作。教育部門還應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讓老師經常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否則他們長大後可能帶來很多社會問題。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研究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小琪

  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教育之前,應該加強學生的“食育”,沒有健康的身體,就沒有孩子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僅靠呼籲是不夠的,政府部門以制度要求學校給學生提供營養餐,因地制宜製作營養食譜,才能對孩子營養改善有切實的幫助。

  ——中國解放軍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張曄

  關鍵詞監管

  “就怕160億落入貪腐之手”

  監督機制最為重要

  儘管在營養搭配等方面存在問題,不過參與實地走訪的志願者們達成了一個共識:至少馬山縣做到了“先讓孩子吃飽”。

  去年10月26日,溫家寶總理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承擔每年160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

  這個消息讓全國包括馬山在內的多個貧困縣興奮不已:孩子們的營養改善問題終於得到中央重視。民間公益“免費午餐”的發起人鄧飛等人,一方面為這個消息感到振奮,一方面也擔心160億元的資金是否能落地。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表示,很多政策剛開始都是好的,但往往不到3年就變形,就怕中央撥款的160億元最終落入貪腐之手,沒有真正給孩子吃飯。

  對此,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建議,中央在財政撥款160億元的同時,應該出臺相關的配套制度,保障政策落地。如借鑒民間公益組織中一些好的現金管理經驗,對硬體和軟體的配套給予資金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對學校公共食堂和廚房設備的配套實現標準化、模式化,以便在全國推廣;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營養餐食標準。

  楊東平表示,監督機制在160億元的使用中最為重要,所以在資金落地和項目執行上,一定要充分利用網絡、微博等新興媒體每日公佈資金使用情況和午餐執行情況,形成公開、透明、及時、高效的社會監督互動模式。如果政府制定公開機制,讓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之初就開始每天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後期推行將能機制化保證資金的落實。

  建議

  營養改善計劃應該用普惠制替代試點干預。目前中央160億元在全國680個縣(市)試點,約2600萬在校生受惠,但這只覆蓋到義務教育階段三分之一的學生。孩子的營養改善仍應由政府財政主導,因為社會公益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

  160億元解決了貧困地區孩子的午餐問題,但很多學生寄宿在校,食堂、宿舍等條件沒有改善,很多學校有廚房卻沒炊事員做飯。現在正處於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期,産生了很多留守兒童,在寄宿制下,國家應拿出更多資金承擔工友工資、學校醫療等行政成本。

  ——中國青年報社原副社長謝湘

  對話馬山縣縣長楊敏

  一定要相信多數官員是好的

  京華時報:在校孩子的吃飯問題,以前是否特別關注過?

  楊敏:10年前,我就看到孩子在學校沒有午飯吃,也看了他們在吃什麼。我當縣長後,就想去改變這個現狀。

  京華時報:比馬山縣窮的地方很多,你們敢於曝光自己“不太好”的狀況,率先開展營養改善實踐,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楊敏:一方面是我多年來看到孩子生活的狀況,希望改變。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改善學生的營養狀況,是地方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京華時報:全縣還有很多學校食堂條件需要改善,今年什麼打算?

  楊敏:今年將安排100萬元縣財政資金建設簡易廚房,已經列為縣政府今年辦實事的民生項目。我們還會積極爭取上級的項目資金,爭取社會援助。

  京華時報:如果換屆了,怎麼保證下一屆領導還繼續做這項工作?

  楊敏:三四年內,全縣的廚房應該都建起來了,到時候學生吃午餐就形成常態了。除此之外,你們一定要相信大多數官員是好的,大多數政府官員是希望改善民生的。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孫雪梅本版圖片本報記者王海欣

  (京華時報)

熱詞:

  • 留守兒童
  • 配套制度
  • 營養改善
  • 楊敏
  • 營養搭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