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不合) >

全球進入“小冰河期”?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9: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外灘畫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寒流

  早春2月,一股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襲擊大半個歐洲,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中東歐國家最低溫度跌破零下40攝氏度,全歐洲凍死的人超過300人。在“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共識下,嚴寒天氣顯得十分突兀。兩種觀點相持不下,一些科學家認為,寒流的成因源於太陽活動減弱,地球正在進入一個“小冰河期”;與此相反,更多科學家認為,正是全球變暖的作用導致北極海冰融化,來自海洋的溫暖氣流推動冷空氣,將極地的嚴寒帶往歐洲。有專家認為,科學家也不是100%確定氣候變暖這個説法。但從目前推論全球進入小冰河期,數據太少,結論太早。

  在德國漢堡,總有人一年四季、風雨無阻,穿著跑鞋在城市中穿行,但今年冬天,這樣的人卻少了很多。即使是最嚴以律己的運動健將,面對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庫珀”,也不敢小覷。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心臟基金會已發出警告:身體健康的人在寒冷環境中會突然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心臟也會發生病變。氣溫低於零下10攝氏度時,不宜進行任何體育運動。

  今年2月,歐洲被近30年來最強烈的寒流襲擊,部分地區溫度竟達零下43攝氏度,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攝氏度;多國因冰雪來襲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已有8個國家出現能源短缺現象,全歐洲已有超過300人被凍死。

  各國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極寒時刻”。塞爾維亞西南部城市烏日策,身體強壯的青年男子寧願選擇當“宅男”,坐在家中透過佈滿冰柱的玻璃窗向外張望;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不怕冷的勇士在快要結冰的湖水中游泳,露出凍得發紅的鼻子;位於歐洲南部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水城變冰城”,威尼斯湖二十多年來首次結冰,一輛輛水上巴士只能沿著一半已結冰的運河緩慢航行。

  1月末,英國《每日郵報》發表文章稱,全球已進入“小冰河期”,頓時全球媒體一片譁然。2月,英國《獨立報》、《衛報》等報紙撰文,反駁“地球進入小冰河期”,並指出此次的超級寒流,與北極海冰融化有關,其成因正是全球變暖作用使然。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表示:“科學家也不是100%確定氣候變暖這個説法。我們需要爭論,把理論完善起來。但從目前推論全球進入小冰河期,數據太少,結論太早。”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丁明虎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參與的團隊正圍繞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進行研究工作。“IPCC的最新報告將於2013年和2014年推出,目前已修改到第二稿。在這個時期出現‘小冰河期’的説法,應該是一種炒作。”丁明虎分析,就如同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前爆出“氣候門”一樣,有些人選擇在這個時候拋出言過其實的結論,轉移公眾的注意力,讓“氣候變暖論”的可信度降低。

  事實上,離開陷入嚴寒的歐洲,異常的“暖流”也並非無跡可尋。位於美國東部的華盛頓已經出現了“早春”跡象,櫻花提早開放;在中國的黑龍江,出現了冰城“不下雪”的怪事。大年初六,亞布力一家滑雪場的山頭一片光禿禿的,滑道外面一點雪也沒有,想照張雪景都是“奢望”。

  全球進入“小冰河期”?

  1月29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篇標題有些聳人聽聞的文章《忘記全球變暖吧——這只是我們所需擔心的25年週期事件(而且如果NASA科學家是正確的,泰晤士河還將再次結冰)》。

  文章引用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博士、佐治亞理工學院氣候專家、挪威航天中心高級顧問等氣候研究人員的觀點,得到的結論是,除去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對氣候冷暖變化起到重要影響,太陽活動和水溫循環就在其中。

  該文記者根據英國氣象局和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機構近日發佈的數據,分析後認為:全球溫度變暖的趨勢已于1997年結束。

  “根據新發佈的溫度數據顯示,地球在過去15年中並沒有變暖,‘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這一共識將面臨巨大挑戰。我們甚至可能正在進入一個小冰河期,這將導致一段為期70年的溫度下降過程,使得人們重新看到17世紀泰晤士河的冰凍聖誕派對集市。”《每日郵報》文章這樣寫道,同時還配了一張17世紀冰天雪地的泰晤士河集市的圖片。

  英國氣象局宣稱迄今為止,太陽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遠遠小于二氧化碳。雖然太陽的輸出能量可能會持續降低,直至2100年,但“這只會導致全球氣溫降低0.08攝氏度。”氣象局發佈的一篇論文作者之一皮特。斯考特説,“我們發現,太陽活動水平減少幾百年,也不見得能抵消溫室氣體的影響。”

  然而,《每日郵報》則採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尼古拉。斯卡福塔博士的觀點,認為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變化産生更重大的影響。斯卡福塔博士從事全球氣候變化宏觀趨勢的研究,根據他發表的幾篇論文顯示,英國氣象局的氣候模型存在假設前提,那就是從2000年到現在,氣候本該“穩定變暖”。

  “如果溫度保持穩定或進一步下降,那麼模型數據和實際記錄數據的分歧會越來越大,以至於整個科學界都將質疑現在的理論。”他説。

  他認為,英國氣象局的模型相比太陽活動,更注重二氧化碳,所以它才會得出溫度不會再降低的結論。“真正的問題是模型本身是否準確。”斯卡福塔博士説。與此同時,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著名氣候專家、教授傑迪斯。科裏也表示,對英國氣象局的過度自信感到難以理解。

  《每日郵報》寫道:通過對主流氣候科學家的採訪,在20世紀太陽異乎尋常的能量噴射之後,太陽活動進入一個“盛大的低潮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夏天變得更涼爽,冬天異常寒冷,植物生長季也縮短了。

  除此之外,《每日郵報》還引用了丹麥國家太陽研究學院太陽系氣候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克。塞文思馬克的觀點。“全球溫度可能最終會比現在冷很多,持續長達50年或者更長。”他説,“我們得打很長時間的口水仗來説服一些氣候學家:太陽很重要。”

  海冰融化導致超級寒流

  儘管《每日郵報》一文拋出了奪人眼球的“冰河期”説法,卻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文章原文也只是説:“我們甚至可能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佈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片文章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為,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該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説:“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絡。”2月4日,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大冰凍背後的科學:氣候變化將北極嚴寒帶到了歐洲?》,該文引述的科學家認為,橫掃英國和歐洲其他地方的寒冷天氣與北極不會冰凍的海洋之間有關,而全球變暖正在發揮著其最大的影響。

  專家發現,在寒冷的北極風席捲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時候,俄羅斯以北的巴倫支海(Barents)和喀拉海(Kara)上的海冰正在急劇減少。

  “越來越多專家相信,複雜的氣流模式正被改變,因為日益融化的海冰使更大面積的海域暴露在其上的大氣層之下。”《獨立報》寫道。

  被該文引述內容最多的科學家是來自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拉姆斯多夫教授稱,多項研究證實了波茨坦研究所設計的計算機模型的預測——作為海冰融化的結果,西歐的冬天將變得更冷。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是德國一家著名的全球氣候變暖研究機構。

  “當前的天氣模式印證了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大氣如何對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冰減少做出反應。”拉姆斯多夫教授説,“不會冰凍的海洋像加熱器一樣使得海水比其上的空氣要暖和。這導致巴倫支海上空高氣壓系統的形成,而它將冷空氣帶進了歐洲。”

  2010年冬天,歐洲多個國家就曾接連遭遇強降雪和低溫天氣,有些地區最低溫度甚至打破1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當時,《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曾刊登斯蒂芬。拉姆斯多夫參與的一項研究,稱歐洲嚴寒的“罪魁禍首”正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北極冰蓋融化。拉姆斯多夫解釋説,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裏減少了20%。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層的覆蓋,就會向大氣釋放暖氣,影響整個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著向歐洲大陸進發,造成該地區雨雪增多,氣溫下降。

  氣候爭論

  近日,拉姆斯多夫在回復記者電子郵件中寫道,《獨立報》的報道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他和他同事的觀點:海冰融化是這次超級寒流襲擊歐洲的主因。同時,他告訴記者,消除全球變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變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十年時間只能看到一丁點變化,然而它的影響已深入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他説。

  2月8日,記者通過電子郵件聯絡到斯卡福塔博士。他評價拉姆斯多夫的觀點,“是基於計算機氣候模型的結果,其中部分觀點正確,但或許氣候變化還有其他原因。”

  他這樣分析本次襲擊歐亞的超級寒流成因:“這是一個氣候學問題,我沒辦法給出具體回答。很明顯,比起以往,更多強冷空氣從俄羅斯北部向南移動,使得歐洲遭遇極寒天氣。相反,美國的冬天相對溫和,這一現象或許和海洋溫度的波動有關,一邊溫暖就將冷空氣推向另一邊。”

  有關他是否支持《每日郵報》全球進入小冰河期的理論,他表示,根據他的研究,太陽的確正進入一個持續數十年之久的低活動期,過去這種情況發生時,地球都會進入一個較為寒冷的時期。

  他解釋説,所謂小冰河期是指公元1300年到公元1800年間,以長時間的寒冷氣候為特徵的時期,它是千年太陽活動週期其中的一個階段。

  事實上,一千年前,太陽非常活躍,帶來了中世紀暖期。之後,公元1300年到公元1800年期間,太陽活動不斷降低,引發小冰河期。從公元1800年開始,太陽活動活躍,現代溫期開始,目前我們仍處在這一時期,但似乎下一個活動低谷正在到來。

  斯卡福塔博士認為,目前太陽正在進入低活躍度時期,會帶來更寒冷的冬天,這種情況會持續數十年,但幾十年後太陽會重新活躍起來。

  “希望這個潛在的降溫週期能對人造熱量有所補償。但無論如何,我相信,未來20-30年,全球氣候不會持續變暖,而是相對平穩或者變冷。”斯卡福塔在郵件中回復説。

  “氣候門”背後的利益博弈

  當歐洲陷入風雪交加、能源緊缺的窘境時,中國的黑龍江則陷於“冰城不下雪”的尷尬。

  兩年前,北京的初雪遲遲不下,讓北京人度過了一個無雪的冬天;兩年後,就連銀裝素裹的黑龍江也開始不下雪了。在不少哈爾濱市民的觀念裏,下學與過年密不可分。如果少了雪花,年味也變淡了。可惜的是,元宵已過,大雪遲遲未到。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楊富強教授告訴記者,“冰城無雪”,其實也是氣候變暖的佐證,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導致極端氣候更容易産生。

  他説:“歐洲極寒天氣,讓人質疑氣候變暖,認為冰河期重新回來了。科學界有爭論是正常的。氣候變暖也不是100%確定的觀點。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74至0.76攝氏度,這樣的上升趨勢,不是筆直上升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曾微微下降,八十年代又開始上升。”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丁明虎博士正在參與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撰寫工作。他告訴《外灘畫報》,目前歐洲超級寒流引發的氣候爭論,更像一場“利益博弈”。“影響未來氣候判斷的,不僅僅是科學家,還可能是政客、商人等利益集團。他們時不時拋出質疑氣候變暖的觀點,轉移公眾的注意力,有炒作的嫌疑。”

  有關氣候的“炒作”,其實早有先例。2009年12月,在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舉行前,有黑客進入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部門計算機,盜取1000多封氣候學家、政府氣候部門官員的往來郵件。根據郵件內容顯示,權威科學家竟然有篡改數據為政治利益服務的嫌疑。一時間,媒體爭相報道,“氣候門”事件引發全球轟動。

  事件發生一年多,根據英國權威調查小組的結果,科學家被證實是清白的。

  “最後澄清有什麼用,氣候門事件,間接導致了哥本哈根會議的談判失敗。”丁明虎評價説。

  2010年,有海外媒體提出“千年寒極”事件,宣揚那年將要出現千年寒極,最後根本找不到説這話的機構和專家,世界氣象組織將其指為臆測,但還是引發了一些民眾的恐慌,一些股票價格都因此波動。

  2011年南非德班會議前夕,又有一批科學家與政客的往來郵件被公開,被稱為“氣候門”第二季。

  此外,氣候變暖觀點的支持者,在公眾場合“誇張”的言語,往往容易被氣候變暖質疑者抓到把柄。

  本報曾專訪的丹麥人比約恩。隆伯格就是一例。他曾是丹麥“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卻因為質疑關於氣候變暖問題被過度炒作的文章,最後站到了另一邊。這位“持懷疑論的環保主義者”認為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6米純屬危言聳聽,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只會上升一兩英尺,不可能造成“陸沉”。

  “我並不是説全球變暖問題不存在,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外界認為的那麼嚴重。它被一些媒體、政治家和企業家刻意誇大了。”這是比約恩。隆伯格一貫堅持的論調。

  2007年2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奪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戈爾也因此成為全球引人注目的“環保鬥士”,並成為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熱門人選之一。然而,英國最高法院的一位資深法官伯頓裁定,這部紀錄片中至少存在九大“難以忽視”的錯誤,片中的一些內容言過其實,簡直是在“危言聳聽”。

  伯頓在裁決書中指出,戈爾的紀錄片犯下的首個錯誤是,在估計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程度上“誇大其詞”。按照戈爾的説法,在“不遠的將來”,冰蓋的融化將使海平面上升“20英尺(約合6米多)”。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只可能會在千年以後發生。

  裁決書還指出,戈爾在紀錄片中提到了乍得湖的乾涸、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在消融、卡特裏娜颶風等等自然現象,並認為這些現象都是氣候變暖導致的,但實際上,科學界迄今尚未找到它們之間存在直接聯絡的證據。

熱詞:

  • 全球變暖
  • 全球氣候變暖
  • 科學家
  • 氣候門
  • 全球氣候變化
  • 全球氣溫
  • 每日郵報
  • 英國氣象局
  • 冰河期
  • 獨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