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西方世界重溫“馬克思主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郭洋、崇珅發自柏林、北京

  當西方世界將自家“工具箱”翻個底朝天都無計可施時,有聲音似乎不經意地提起了“馬克思主義”。在冷戰東西對峙時期,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充滿意識形態的字眼,更是抵在西方腰椎上一柄“匕首”,因此,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一度局限于非主流學術圈和左翼團體內討論。

  但經濟危機顯然令這有了改變。在德國、美國以及韓國,馬克思的著作開始變得熱銷,大學裏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變得受歡迎。

  民眾打出“讀讀馬克思!”標語

  發生在馬克思家鄉德國的情況,或許更具意義。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德國憑藉開放的市場、穩步發展的經濟、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度很少有人提及馬克思。在不少德國人看來,馬克思僅是一名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

  但是,繼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後,不少德國民眾也紛紛走上街頭,打出“佔領法蘭克福”等旗號,公開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我們是那99%的大眾”、“讀讀馬克思吧!”等標語甚是惹眼。

  去年10月,52歲的示威者梅希特希爾德扎克斯勒在法蘭克福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隨著醫院等公共機構的私有化,越來越多的人提出對資本主義的不滿。32歲的電腦工程師馬蒂亞斯更是直呼“政府不應被金融市場所綁架”。

  德國“馬克思夜校”是由馬克思主義者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班,定期邀請一些社會學家等相關人士向聽課者傳授馬克思主義理念。埃森“馬克思夜校”2006年成立,組織者貝亞特蘭德費爾德説,由於很多德國人在學校中沒有學過馬克思主義,她希望開辦夜校讓更多的人了解馬克思。

  蘭德費爾德坦言,在德國,像她一樣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不多,“或許只有幾萬人”,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正逐漸增長,馬克思夜校的開課地點也在不斷增多”。

  “充斥剝削和壓迫的資本主義絕不是一個好的體系,”蘭德費爾德説。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馬克思的手稿就已受到越來越多的追捧。近年來,位於德國特裏爾的馬克思故居博物館也頗受人們關注,吸引全球遊客前來了解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影響。

  馬克思故居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該館留言簿上,兩個月內就有來自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客留言。儘管博物館去年因維修閉館5周,但2011年的展覽及相關活動仍吸引近3.8萬人參加。

  據悉,馬克思博物館還將於今年5月初舉辦“資本主義危機,馬克思對了?”等研討活動,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帶來新的現實意義

  德國知名漢學家赫爾穆特彼得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原民主德國,通過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那裏的人們會或多或少産生一種與聯邦德國民眾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但兩德統一後,這種馬克思主義影響在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減弱了。不過,當資本主義面臨危機時,德國社會出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再思考。統治階層中善於思考的人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求助於馬克思主義。

  德國國際政治分析師米夏埃爾道德爾施代特認為,在德國的知識分子中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復蘇”的跡象。按照他的説法,“金融資本體制引發的危機給馬克思主義帶來了新的現實意義,”也正因如此,一些馬克思相關書籍和研討會愈發受到人們關注。

  德國的“馬克思熱”不是孤立現象。

  據韓國《朝鮮日報》網站上月報道説,在看不到盡頭的經濟蕭條和國際金融危機中,馬克思再次在韓國受到關注。面向一般大眾的專題講座中出現馬克思的《資本論》講座,書店也陸續推出重新解讀馬克思的入門書,比如,從《猴子也能讀懂的資本論》、《馬克思使用説明書》到近期的《青年們,讀馬克思吧》等書籍,深受2 0多歲年輕人的歡迎。其中的《青年們,讀馬克思吧》是由兩位日本教授以互通信件的形式撰寫,在日本十分暢銷,目前已經銷售3 0萬本。

  而最近一期的《經濟學家》雜誌將列寧做為封面,1月31日的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刊發文章的標題則極具衝擊力——“下一個馬克思”,文章引述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的觀點説,“我們在等待一位現代馬克思,他可以拿出對現有經濟正統觀念的尖銳批評意見和變革計劃,從而使左派和右派同樣大吃一驚。”

  福山筆下的這個馬克思“不會發表代表中産階級利益的宣言。相反,新方案將把經濟學和環保主義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改變這兩個學科的方向。馬克思開創了政治經濟學;現代版的馬克思將開創行星經濟學。”

  美國知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因《歷史的終結》一書而聲名大噪,該書宣稱意識形態終結于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理念,西方政治制度取得永久性勝利。但如今,越來越多的西方民眾開始將目光投向資本主義之外的社會制度,這一事實證明:歷史並未就此終結。

  有德國媒體評論説,正如當年西方社會幾乎沒人相信馬克思主義一樣,現在也不會有人相信資本主義才是歷史的終結。而西方的一些知識分子的確在期待,“如果下一位馬克思正在某個地方奮筆疾書,未來可能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經濟體制。”

  西方還是想“改良”資本主義

  然而,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清資本主義的弊端,並借助馬克思主義尋找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社會已經出現了徹底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心或條件。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資本主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德國等西方國家青睞的社會制度。

  達沃斯論壇上,雖然“資本主義大辯論”吸引諸多輿論目光,但在辯論中,政界、經濟界人士並沒有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替代方案,而是商討如何“改良”當下的資本主義制度。

  德國國際政治分析師道德爾施代特告訴記者,政客以及社會受控于資本市場的現狀激發了人們反對資本主義的熱情,但資本主義今後還會在全球經濟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德國知名歷史學家漢斯-烏爾裏希韋勒也曾指出,為化解當前的危機,人們需要尋找一條務實的道路,採取相對的自由資本主義與社會國家、社會保障相結合的方式,“改良”資本主義,進而走出危機。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胡樂明告訴本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西方出現過興旺發展的局面,並出現了很多流派。例如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資本生態馬克思主義等。但在20世紀90年代後,蘇東劇變讓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走入低谷。進入21世紀,西方馬克西主義研究又重新活躍起來,一些理論、流派受到西方主流社會的關注。

  在胡樂明看來,馬克思主義出現熱潮的背景,都是資本主義世界出現危機,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活躍,主要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二戰後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出現很多矛盾與問題,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如凱恩斯主義,面臨危機;21世紀後,儘管出現了蘇東危機,但人們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馬克思主義越來越受學者重視,特別是金融危機後,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馬克思主義的學説。

  對於德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出現馬克思熱的情況,胡樂明研究員認為,一方面是世界金融危機後,西方在尋找各種解決危機的方法,重提馬克思主義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然現象;另一方面與這些國家的傳統有關。在德國、瑞典等國家,社會民主黨具有一定席位,並在政界産生一定影響。該黨派雖然被劃歸為改良資本主義派別,但實際上社會民主黨是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的黨派,該黨提倡的社會民主理論起源於馬克思主義學説,因此,這些國家政界重讀《資本論》不足為怪。

熱詞: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學説
  • 分析學派
  • 西方政治制度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