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歐債危機遲遲未見好轉,美國經濟疲軟依舊,而原本在2011年動力十足的新興經濟體,進入2012年後,勢頭卻也大不如前。
外部需求持續不振,內部市場補充乏力,加之國際環境惡化背景下愈發“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面對嚴峻的形勢,以“貿易強國”立名的中國外貿2012年將會如何走?眾多外貿企業又將如何生存下去?
圓桌嘉賓:宋泓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何偉文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經濟戰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趙昌會中國進出口銀行首席國家風險分析師藍慶新對外經貿大學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亞洲經濟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趙玉敏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
日前,海關總署公佈了1月進出口數據。儘管有春節因素“作祟”,對2012年首月外貿數據不可過度解讀,但進出口總值“環比下降18.1%”的事實依舊讓人心悸,因為這真實印證了中國外貿正在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頹勢。
2012年中國外貿在開門“未紅”的情況下,究竟會走向何方?為此,本報特別邀請多位國際貿易領域專家,詳解今年世界經濟走勢,對中國外貿前景作出預測,併為國內企業如何能在2012年惡劣環境下發揮優勢、突出重圍支招。
世界經濟怎麼變?
宋泓:世界貿易不會陷入到同步、大幅度衰退之中,比如2008、2009年的情形。
2012年,世界貿易最有可能因為歐洲的拖累而陷入到低速增長之中,如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紀初IT泡沫破裂的情形;中國貿易具有較強的抗衝擊能力,明年的貿易仍可保持15%左右的增長。其中,新興國家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國際貿易雖然遭受一些波折,如日本以及歐盟部分國家的貿易量下降,但總體上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至少在目前,全球貿易大衰退的跡象並未發生;全球性的、同步、大幅度貿易下降的情況並沒有出現。
但是,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在放緩,一些潛在的問題在積累。2010年,世界貿易增長率為22%;2011年,世界貿易增長率為20%;2012年,世界貿易增長率有可能會下降到10%~15%。
與此同時,由於膠著于債務危機,歐盟的對外貿易會大幅度下降,甚至走向衰退。對於美國和日本而言,隨著經濟的恢復與重建,其需求將保持增長。由於遠離金融危機的干擾,新興國家需求將強勁增長。
何偉文:2012年全球經濟前景相當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24日大幅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分別為增長3.3%和3.9%,比2011年9月的上次預期值分別下調了0.7和0.6個百分點。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也分別下調了0.8和0.7個百分點,分別為8.2%和8.8%。
針對這樣的形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穩增長、調結構、保民生”的總方針。為了實現這一點,具體提出了穩外需、擴內需的方針。在穩外需的方針下,提出了穩出口、調結構、促平衡的要求。這些方針和要求是完全正確的。
近年來,國際上特別是美歐對我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匯率的責難似乎得到了加強。美國版的世界經濟失衡論,將中國的鉅額貿易順差歸結為一個重要根源。2011年起世界經濟重新陷入頹勢,美國對我國“重商主義”的指責又甚囂塵上。尤其是對“人民幣匯率低估”的無休止責難,認為我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的原因是為了維持出口增長,因為整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這些説法,都是違反事實,違反科學的。
趙昌會:2012年的全球經濟走勢將呈現6大特徵。
第一,增長穩定但上升緩慢。
第二,趨勢升級,問題將集中在發達國家爆發,其中歐洲將成為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受累于經濟增長萎靡,債務負擔過重,日本的日子也不好過;而美國想通過重振製造業以重振經濟增長的目標恐怕也是難以實現的;發展中國家走上均衡發展軌道。
第三,主角易位,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在各種貿易規則中,逐漸由被動的規則接受者轉變為新趨勢的引領者。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其競爭力正呈現走弱趨勢。
第四,機制重組,相較于陷入主權債務危機泥潭的歐元區,亞太地區將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第五,全球經濟仍然面臨一些主要風險。在商業領域,進出口商將一如既往地在相應的貿易環節面臨風險;在國家與地緣政治領域,西亞北非與伊朗局勢將繼續牽動全球經濟的神經。
第六,面對全球市場,中國市場多元化的努力將繼續顯成效。非洲將成為中國外貿的優勢所在。
總體來説,2012年全球經濟可以用12個字來總結,即“看似危機四伏,實則有驚無險”。
中國外貿怎麼走?
宋泓:中國外貿已經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未來仍舊充滿強勁的活力。雖然歐美市場復蘇乏力,但中國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升溫足以彌補此缺口。但是,發達國家在出口産品的結構、創新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方面仍領先於中國。在這種形勢下,要想真正成為貿易強國,中國還需逐步對出口産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科技政策方面的引導,使我國企業能夠擁有自有技術,實現産品向高端領域升級。
初步預計,2012年中國出口貿易量將增長10%~12%,貿易額增長15%左右。而與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貿易聯絡會更加緊密。
何偉文:我國多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不是外貿,出口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有限;我國不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我國目前的貿易順差相對水平同加入世貿組織前相同,並非大的順差國。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政策的角度,都應堅定且穩定地擴大出口,而不應有任何顧慮。
目前我國的人均出口還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並且我國也不是光靠出口拉動經濟。從過去十多年的數據可以看出,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率的貢獻一般不超過兩個百分點,大部分還是靠國內的消費和投資。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擴大出口。但我們要按照國際規則,公開、公平、公正地來做。至於具體到外貿政策方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出口退稅,且必須要保持穩定。
趙玉敏:2012年全球經濟前景相當不樂觀,儘管“保增長”的主攻方向無疑是擴大內需,但出口仍然是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驅動力,而外貿中爭取主動政策調控是關鍵,主要應更加重視進口在推動出口和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
趙昌會:歐美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我國政府應及時調整對外經濟政策,特別是貿易戰略和投資戰略,緊緊地將非洲和拉美團結在自己周圍。
藍慶新:今年出口形勢並不悲觀,原因有三個:首先是年初,國外消費需求增加。美國1月的消費者信貸就有所增加。其次,世界經濟復蘇也促使外需增長,因此對我國出口産生外帶拉動作用。再次,就是我國對外貿出口的促進政策力度很大,成為內部推手,推動了我國出口的增長。
貿易摩擦怎麼看?
何偉文:貿易摩擦的個案絕不能全局化。2011年貿易摩擦涉案金額在中美貿易4000億美元的整體格局中佔比很小。對於貿易摩擦,首先應具體分析;其次按照國際貿易的規則來應對,本著一種建設性的態度來處理。不過,美國指責中國的矛頭更多是對準于中方破壞規則,這一點值得反思。
儘管一到大選美國就會拿中國“説事兒”,貿易摩擦的數量也一直有增未減,但中美貿易全局還是很樂觀的。畢竟30多年來,中美貿易保持高速增長,中美之間企業、“省州”地區的合作也是數不勝數,相互投資方興未艾。應當著眼于“大”的積極的方面,當然,“小”的摩擦也需要妥善處置。
宋泓:中美貿易摩擦最大的糾結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在中國市場上,美國企業要求公平待遇,這是最近歐美發達國家的共同關注點,似乎將中國視為發達國家。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畢竟在世貿組織的談判中,我們承諾的前提是中國為發展中國家;第二,對於所謂國內企業的補貼問題,中方應該積極交涉和鬥爭。
藍慶新:假如中日韓自貿區今年能夠取得階段性成果,中日、中韓貿易摩擦相對就會少一些;反之,則中日、中韓貿易爭端可能性大大增加。
從中日貿易爭端來看,首先體現在産品安全上,日本將加強對中國出口農産品的檢驗;其次日本可能與美國聯手對人民幣匯率施壓。中韓貿易摩擦或將體現在反傾銷和食品安全上。自去年“毒泡菜”事件(韓國從中國進口泡菜的鉛含量超標)以後,韓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食品檢驗標準日益嚴苛,增大了摩擦發生的機率。
進一步來看,今年發展中經濟體與中國貿易摩擦估計會呈現加劇態勢。這是因為:第一,2011年中國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隨著中國産品大量輸入發展中經濟體,對其相關産業産生了衝擊。因為中國與其産品結構大致趨同,且中國的成本相對低廉。出於保護本國産業的強烈意識,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可避免。第二,二者的貿易格局體現出“垂直型”特徵,典型的例子就是,從巴西進口大量資源,出口製成品,從而引發了外界的擔憂。第三,中國出口産品集中于消費品,進口國的老百姓很容易看到“madeinChina”字樣,易於激發對我國産品的負面心態和擔憂。而如果增加資本品,如裝備製造業的出口,就可能緩和擔憂心理。從長遠來看,中國需要提升出口産業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
發展中經濟體與中國貿易摩擦呈現如下特點:形式比較單一,以反傾銷為主(印度、土耳其、巴西都是如此),涉案金額少,數量多。另外,“羊群效應”也不應忽視,即當某一個國家發起反傾銷措施時,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也紛紛效倣,如阿根廷去年就曾呼籲南方共同市場國家聯合抵制中國産品。
中國企業怎麼做?
趙昌會:2012年,出口企業必將面臨更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由於歐債危機無解,歐洲短期內將無法走出衰退。為擴大出口、保自身經濟增長,他們一方面施壓人民幣升值,另一方面又採取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其實質就是要抑制中國的發展。但是,入世教會中國企業一個至關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中國必須與世界同行,我們必須正視挑戰,而不是回避。
何偉文:“血汗工廠”不是中國加工貿易的全局,只是個案。中國大部分外貿企業不是血汗工廠,比如主要為歐美做貼牌生産的格蘭仕和志高集團就沒有暴露出這樣的問題。
但由於美國《紐約時報》大幅報道蘋果在中國“血汗工廠”,這次事件估計不能輕易過去,最壞結果是蘋果暫停在中國的訂單,但最有可能是妥協。其中負主要責任的是蘋果,因其佔利太多,其次是富士康。很有可能是富士康提高福利、蘋果讓利,但最終結果是不是這樣處理,目前還不知道。
蘋果會不會轉移在中國的訂單?如果媒體披露得太厲害,美國法律可以禁止其進口,比如當年李維斯在中國加工,後來暴露童工事件,美國法律就禁止進口其産品,採用倒逼機制,讓企業不得不整改其做法。
以蘋果為代表的電子産業目前訂單轉移到別國也不太可能,因其每一個零件都涉及很多工序,中國具備完整的産業鏈,其他國家需具備完整的産業鏈才具備接受訂單的條件。
從富士康這種代工企業來看,其2010年凈虧損達2.183億美元,2009年其年度財務報告錄得3860萬美元凈利潤,而當年蘋果的利潤率則高達15.3%。富士康“十三連”跳事件之後,蘋果表示讓利0.5個百分點,但還是贏取了50%以上的利潤。“富士康模式”只是歷史階段的一個模式,遲早要被淘汰。中國的加工貿易遭到很多議論,這是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中國企業也要思考,訂單生産是不是有這樣的區別?如果直接接受美國和歐洲企業的貼牌訂單,企業盈利狀況一般較好;如果經由韓國和台灣過手之後的訂單,利潤則被壓低,就可能出現“血汗工廠”。
關於中國光伏在美遭受雙方調查的問題,我們看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此問題有所表態,歷史上美國總統對具體産品表態是少見的。
中國的光伏企業需要反思:光伏出口模式值不值得提倡?比如無錫尚德關鍵技術不在自己手中,組裝之後再出口,還是加工貿易,報價又不斷下降,企業賺錢就很少。
中國光伏企業並不擁有核心技術。1986年我曾帶組去加州訪問,當時的當地企業就有了今天我們應用的技術,中國企業擁有的不是新技術,只是上一代的技術,這種情況必須要變。
關於規則,從光伏産品來看,美訴中國對光伏補貼,我們倒過來看美國也有大量補貼。
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如果扶植新興産業、在國內給予補貼是被允許的,但産品若出口到別國,而對象國沒有與生産國同樣的補貼,就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
目前,中國光伏産業很多是地方政府讓利,大力引進,發展起來之後又以加工貿易的形式出口,這就引發了貿易摩擦。
從中國光伏産業自身來看,是不是能從上到下清理一下規則,看看有沒有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地方,尤其是在各地方和各開發區。
而規則統一、補貼減少之後怎麼辦,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出口退稅改成全額退稅、永久退稅,因為這符合世貿規則。17%的出口退稅不要減少、也不要改變,這樣別的補貼可以減少,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對出口也更好。
中國幾部委關於“加快加工貿易轉型”的目標能不能兌現,還有待於觀察。
關於摩托羅拉訴華為、杜邦訴攀鋼礬鈦竊取公司商業機密事件,屬於知識産權問題。美國大部分在華企業面臨的問題是知識産權問題,這是一個老問題,但這也不代表中國外貿企業的全部形象。
中國政府層面從認識和法律層面與歐美國家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反對盜版、反對侵犯知識産權,但具體操作有些複雜,因為企業機制管理不健全,有一個成熟的過程。
藍慶新:2012年,中國企業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將更加嚴峻,特別是與發展中經濟體間。在應對時會發現,由於這些國家規則相對不完善,應對起來便會相對困難,不像中國與發達國家發生的貿易摩擦。對此,有幾種解決方法企業可以參考:首要是通過政府層面進行合作,促進貿易;再就是推動企業“走出去”,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還有就是積極保護本國産業安全,也可以對他國採取貿易措施。對企業而言,差異化競爭也是必要的,可儘量與新興經濟體産品結構錯開,推動業界長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