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北京PM2.5從哪來?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12: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環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PM2.5已經從一個專業術語變成了眾所週知的普通名詞,關於其監測、治理進行的討論註定會成為今年的重要話題之一。在近期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委員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副市長洪峰:

  PM2.5監測很好辦,就像人生病,37℃、38℃,發燒了,關鍵是怎麼治,要針對污染源來治理。通過對PM2.5來源的分析發現:北京市機動車尾氣排放佔22%,煤炭燃燒排放佔16.7%,全市1.5億平方米建築工地所産生的揚塵佔16%,汽車噴漆等工業噴塗佔16.3%,農村養殖、秸稈焚燒佔4.5%,剩下的24.5%主要是周邊河北、天津等地區帶來的。從這個來源構成中可以看到,北京自己産生的PM2.5佔到75.5%,外來的PM2.5佔24.5%。我們打算京津冀三地聯手,成立京津冀聯防聯治協調機構,制定合理的産業佈局結構和特殊的産業標準,以改善空氣質量。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維平:

  環境問題一定要透明,因為環境問題是需要全社會進行參與的,解決環境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群眾,群眾都不知道怎麼回事,怎麼治理?除了數據之外,是不是還能公佈PM2.5的形成原因以及各種成因的貢獻率各佔多少?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明確治理工作的重點和方向,同時滿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環保局原局長史捍民:

  一是抓緊增加PM2.5監測設備,開展關於PM2.5傳輸規律及區域污染影響等基礎研究,為科學決策和制定控制對策提供支持和依據;二是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強化空氣質量單站濃度實時發佈,提高公眾的感覺符合度,並通過網站、廣播、電視等媒體渠道發佈信息,及時為公眾提供服務;三是在重污染日,參照颱風、大雪等發佈預警機制,向社會發佈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四是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熱詞:

  • 兩會
  • 人大代表
  • 空氣質量預報
  • 區域污染
  • 政協委員
  • 聯控
  • 監督權
  • 養殖
  • 參與權
  • 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