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王棟琳
養老金正面臨資産價值縮水和缺口放大風險,其保值增值問題已上升為保障民生的緊迫課題。目前有關部門應加快推進養老金多渠道投資運營,鼓勵滿足條件的試點省份養老金入市並適時擴大範圍。同時,應儘快做好制度安排和準備,未來可繼續委託社保基金或設立類似架構的專門機構來投資運營。
中國養老金資産縮水的狀況令人擔憂。據中國社科院統計,截至2010年底,近半省份(14省)社會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當年財政補貼1954億元才填補上缺口並實現結余。1997年,國務院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只能存銀行和買國債,這一15年前的規定目前仍在沿用。社會保險基金(核心是養老金)目前90%左右資産為銀行存款,其中不乏活期存款,僅10%投資國債。十幾年來,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獲得的收益率平均每年不到2%,而2001-2010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14%,社保基金資産實際處於不斷縮水中。
不僅於此,未來中國養老金體系還將面臨更大考驗。中國養老保險框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搭建,覆蓋面尚未實現應保盡保,目前處於“窗口期”,期間收入大於支出是常態,但“窗口期”結束後,養老金大規模集中支取的壓力將陡增,缺口開始凸顯。相關機構和專家對這一缺口的預測從6萬億元-13萬億元不等。再加上近幾年政府連續上調養老金標準,未來財政補貼養老金的壓力將十分巨大,必須防範重蹈部分國家養老金引發財政危機的覆轍。
中國老齡化在2030年將進入最高峰,屆時領取養老金的主體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作的人群。
當前中國已進入生活生産成本上升、資源品價格改革的時期,中長期通貨膨脹將面臨上升壓力,養老金繼續存銀行可能長期承擔“負利率”。此外,養老金2%左右的低收益率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和工資、收入增長的速度。如果不儘快改變,20年後等待退休者的將是大幅縮水甚至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當。
目前改變養老金資産縮水的最好辦法是儘快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但推進養老金入市面臨異常複雜和艱難局面。首先是來自一些評論家和部分民眾的質疑。有人擔心養老金作為保命錢進入變幻莫測、波濤洶湧的股市中會如“泥牛入海”,承受波動和損失,也有人反對用養老金為股市托市救市。
其次,對於養老金由誰主導、以什麼方式入市也存在很大爭議。三四年前,有關地方養老金入市問題就開始在有關部門討論,核心議題是人社部、財政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和地方基金經辦管理機構究竟擔當什麼角色併發揮什麼職能。經歷數次改弦更張,至少有三種方案曾在較高層級進行討論:地方自行選擇市場化主體投資運作、全部或部分轉交社保基金運作、由人社部和財政部設立專門機構運作等。
再次,市場化利益主體也有不同的訴求。目前各地養老金基本都存放銀行,給當地政府和銀行帶來不小的收益和便利。各地銀行大多反對養老金入市運作,保險、基金、券商則希望多分一杯羹,互相展開激烈競爭。
各種質疑和阻力使得改革養老金投資體制的動議一拖再拖。然而,在中國老齡化洪峰來臨之前,目前可謂養老金制度改革最後時機,應該當機立斷、排除萬難,堅定推動養老金入市。
首先,應統一和明確養老金“入市”不是“入股市”的認識。與多數國家一樣,中國養老金投資的首要選擇必然是固定收益産品。中國目前有大量短期和中長期票據、國庫券、金融債券等幾乎零風險産品,還有企業債、公司債、地方債、資産證券化、理財産品、信託産品等中低風險産品,這些投資品年收益率從5%不等,大大豐富了養老金的投資選擇。私募股權投資、基礎設施、綠色環保和低碳投資等一些新興領域也可供選擇。此外,實業投資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國家給予優先權的實業投資。
其次,養老金進入股市不是全部,只是部分入市,而且應當逐步有序,比例可以適度適時調整。有觀點提出,基本養老金不應入市而應大規模發展企業年金入市。目前中國的企業特點還難以實現這一目標。與國外不同,中國的基本養老金規模遠高於企業年金,目前階段從其中分出一部分入市是可行的。
國外各類養老金投資股市比例最高在50%,而我國社保基金投資股市上限為40%。未來養老金投資股市比例可降至35%以下,也可以規定不得投資一些高風險板塊。
再次,養老金入市是出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考慮,並非救急式的托市救市。畢竟,在低點入市總比在高點時再來討論入市問題更加安全。
毫無疑問,養老金入市短期有利於提振股市,但中長期看更是熨平波動、有效止跌的堅強市場後盾。養老金的特點是沉澱性和增量性,一經入市,在安排好1-2個月的養老金兌付需要外,龐大主體在賬面上無需頻繁進出,不必擔心“養老金賺了就是股民賠了”。參考美國的經驗,每次金融危機中資金退潮,一旦觸及養老金舖就的最後一道“資本地層”時,市場都會迅速止跌反彈。
老有所養,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理想。養老金的保值增值關乎億萬民眾福祉,值得政府下決心、下大力氣解決,值得全社會各部門群策群力,儘早建立起完善的養老金投資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