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歲歲春節別樣年貨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12: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盒有機大米、兩盒有機茶葉,再來一桶橄欖油……”後勤保障部的員工一邊念著,一邊把這些東西遞到員工手中,這就是老李所在單位發的年貨。單位都發了年貨,自個家也該準備準備了,掃屋子,買年貨,過大年。

  記得小時候特別盼著過年,那時候物質不豐富,大家基本看著一種牌子的電視機,騎著同樣的自行車。因此,對於普通百姓,年貨是一桌難得吃上一頓的好飯菜;年貨是期待穿很久終於買到手的新衣服;年貨是小孩子口袋裏紅紅綠綠的水果糖。如今,準備年貨可以説是超越消費行為的一種精神運動,年貨大多是人們對新年的一種期盼和一種寄託。那現如今,人們的年貨清單又有什麼新內容了呢?讓我們走進市場、超市,去捕捉最鮮活的信息。

  吃仍是主角但吃得講究

  “民以食為天”,傳統年貨以吃為主,今年的年貨清單仍是“吃”唱主角。在國展附近的一家大型綜合超市內,我們發現,在食品區徘徊的顧客明顯要比其他區域的多。在結賬臺前,正碰見結完賬的劉先生,他説:“現在購買年貨不用像以前那樣著急,超市就在門口,隨時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

  與前些年大魚大肉相比,而今,居民對吃更注重經濟、健康、綠色。劉先生的購物清單也一樣,他的購物小票上顯示有3斤排骨、兩斤牛肉、兩盒進口紅葡萄酒以及蔬菜、糖果等。他喜笑顏開地表示,每年購買吃的年貨就要花將近2000元錢,與五六年前比,翻了近一倍。“海鮮等過幾天再買,要新鮮的;肉類少買點,吃多了對身體沒好處;水果肯定是要買的,要挑色澤鮮嫩的……”劉先生説,準備年貨儘量不鋪張浪費,吃的東西要健康,送親戚、朋友的禮品要實惠,“酒,以前買價格貴的。現在一般送補酒,或者葡萄酒,適量地喝些不傷胃。”送老人則送蛋白粉、鐵皮石斛等,儘量挑有益身體健康且實惠的。

  “洋貨”闖進中國人的年貨籃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普通中國人的“年貨籃子”裏,舶來的洋貨也變得越來越多,泰國水果、法國香檳、比利時巧克力、意大利通心粉、洋海鮮等成了市民春節品嘗和送禮的重要選擇,超市裏進口商品貨架上的東西更是琳瑯滿目,嘗新、獵奇成了過年新的消費時尚,甚至有人年夜飯吃起了西餐。

  在一家超市內,為過年新辟的洋酒專櫃上,芝華士、人頭馬、XO等洋酒披紅挂彩,格外顯眼。另外,由於今年春節和情人節是同一天,進口巧克力也變得特別搶手。“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最大的原因是過節大家不知道該吃些什麼了,利用春節嘗嘗進口食品也不錯。”正在挑選氣泡酒的一位消費者表示。“洋年貨”雖然貴,但是可以作為增加年味的一種動力。

  現在除了備好過年吃的穿的用的,很多市民還喜歡買幾盆喜愛的花卉植株,或者幾條漂亮的金魚回家養著,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在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年”的追求也正悄然地發生變化。從年貨的變化中,可以窺見消費者的整體消費形態已從以往的物美價廉、節衣縮食,發展到了個性消費、快樂消費、健康消費甚至享受消費、體驗消費。

  電器、數碼産品“擠”進年貨單

  近日,家住知春路的馬大伯樂壞了,兒子全家前不久去香港旅遊,回來送了他一台漂亮的上網本。“這玩意功能可真是強大,電腦上面還自帶個攝像頭,想孫子的時候打開電腦就能看到小傢伙了,還能聽到叫爺爺呢,我這人喜歡看京劇,兒子幫我下載了好幾段,沒事的時候可以經常聽聽。”馬大伯高興地説。如今,數碼産品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數碼相機、電腦等正向不同年齡層的人延伸,“年底了,電腦、數碼産品等銷量挺好。”某數碼商場的門店經理説。

  電器比數碼産品更大眾化。京城大的家電賣場這些天一直都在搞促銷活動,等離子、液晶電視等,款式新穎,奪人眼球。馬大伯的年貨清單內也有這麼一項,他打算把家裏的29英寸老電視機以舊換新,買一台液晶電視,現在正為挑選牌子、款式舉棋不定。“買了液晶電視,就感覺把電影院搬進了家,款式漂亮,聲音效果又好。”馬大伯説,他和老伴的月退休金總共有6000多元,兒子也已經結婚生子,每年還會孝敬他們不少錢,經濟條件比以前好多了,物質生活當然也要改善改善。

  一位60歲老人眼中的年貨縮影

  70年代:“票證”買年貨

  在很多年輕人的童年記憶中,家裏的抽屜中躺著式樣繁多的糧票、油票、肉票,帶著“計劃經濟”痕跡的憑票購物方式給無數中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上世紀70年代,國家物資匱乏,副食品商店和百貨店品種不多,以供應生活必需品為主。“糧油、肉禽、布料等生活物資都得憑票供應,記得過年買東西人多,經常要排長隊,有時候排到你卻沒有了。”那時每個家庭的大人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年不僅能吃到平時難得吃到的好菜好飯,而且大街小巷、家裏戶外都能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年味十足。

  80年代:過年買“電器”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市場上供應的食品也多了,蔬菜、瓜果、蛋、禽、肉等越來越豐富。人們服飾的顏色和款式也發生變化,蝙蝠衫、喇叭褲、踩腳褲都是當年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風景。

  “1985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家買了一台14英寸的彩電,熊貓牌的,花了一千元,親戚朋友都來我們家看春節聯歡晚會。”這時在年夜飯的餐桌上,雞鴨魚肉已是平常。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逐漸取代了手錶、自行車、收音機“老三件”,春節前夕,條件稍好的家庭將積攢一年的錢拿出來購買這些“奢侈品”。

  如今:進口商品越來越多

  如今不少商場和超市都專門開闢了“進口商品”專櫃。買大牌衣服和鞋包再也不用特意找出國的朋友代勞了;只要看好款式,選準打折時機,國際大牌便可收入囊中。

  文 王艷麗

熱詞:

  • 電器
  • 進口商品
  • 數碼産品
  • 春節聯歡晚會
  • 洋貨
  • 液晶電視
  • 款式
  • 票證
  • 老三件
  •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