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鄧海建:食品安全責任豈能魚遊不定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鄧海建

  新年伊始,食品安全方面又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據新華社報道,安徽省工商局不久前對外發佈通報,該部門抽檢7家生産廠家10組食用油後發現,合肥市有2批次食用油不合格。其中,金龍魚玉米油被檢測出色澤和煙點項目不合格。相關信息顯示,被檢出有問題的為江蘇益海(泰州)糧油有限公司生産的5升裝金龍魚玉米油,生産批次為2011年3月1日。

  同坐在一條“船”上的我們,恐怕沒有人希望看到食品安全事件一再成為社會話題,尤其是某些大企業一扇扇關不上的“質量門”。金龍魚出了問題,也許事情算不上有多大,甚至從概率上看還屬於“可以理解”的範疇,但既然是被市場監管部門的“手電筒”照到了,而且基本是板上釘釘的情況,大概廠商就不能繼續在危機公關上研究辭令,與民意呼聲“各説各話”了。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面對事實生産商卻表示,“原因是流通環節運輸、儲存不當造成的”,而抽檢的色澤和煙點,雖屬質量等級項目,卻不是食品安全項目。這話其實可以翻譯得再直白一點,無非就是兩層意思:一是問題不在我,主要是“小超市”不善保管;二是這算不得多大的事情,雖然質量有問題,但不至於吃了有危害。這樣的回應,顯然邏輯不夠嚴密,難以經得起質疑:一方面,當事的“小超市”也有完備的銷售流程,且銷量不足10桶,所謂的“暴曬説”已遭到銷售方的有力反駁;另一方面,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對此表示,因暴曬導致油的顏色和煙點發生變化,“科學依據不太充分,有些牽強”。退一步説,即便是在流通環節被暴曬導致食用油不合格,企業也得負相關責任,起碼要考慮更換包裝。

  如果要打個比方的話,金龍魚現在認為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被貯魚的“水”坑了。當然,在細節問題上,公眾眼下確實很難厘清是非。但既然涉事企業沒有推脫“不合格”的事實認定,那麼,其應對危機的姿態也許比真相本身更令人生疑。當食品領域出現問題,蓋棺論定之前,有些廠家總是習慣於第一時間 “筆走龍蛇、舌燦蓮花”,在危機公關的話筒前不是打太極就是踢皮球,看似將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孰不知,恰恰是這樣一種態度,更容易激起公眾利益關切之下的更大反應。社會心理學家西布塔尼認為,流言的發生和消失,與信息傳播渠道具有密切的關係。當人們的信息需求大於已有渠道的信息供給,或對適應環境必不可少的信息無法及時得到時,流言就容易發生。回到金龍魚的問題上來,眼下公眾的關切是什麼?是廠家清白與否,還是有問題也不危害健康?顯然,現有的解釋很難説可以令人信服而滿意。

  在經歷了種種食品安全事件後,企業當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傲慢與偏見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可能折損市場公信,最終必然反映到成交量上來——這樣的趨勢,隨著公民維權意識與公共意識的加強,將日益加深並明顯起來。事實上,在食品質量問題披露後的第一時間,民眾向企業吁求的,往往是公益至上的立場、負責的真相以及換位思考的對話——就如米盧當年告誡國足的那樣,“態度決定一切”。具體而言,消費者最希望的是企業能扛起責任,以公共利益為重,説實話、辦實事,該致歉的就得致歉,該先行賠付的就得掏錢,然後再去追究每個細節。此般謙抑的姿態,看似吃了點虧,但贏得的是遏止流言發酵的機會,令事件的負面影響不至於帶來更大的誤傷。

  金龍魚身處食用油界的龍頭地位,公眾自然對其質量與安全寄予了更多期待。“魚”的問題,能不能歸咎於“水”?這個問題不僅需要職能部門繼續開展工作,更需要平日以“社會責任”為口號的企業積極回應。(作者為資深評論人士)

熱詞:

  • 食品安全
  • 食品質量
  • 金龍魚
  • 質量門
  • 態度決定一切
  • 社會責任
  • 國足
  • 煙點
  • 董金獅
  • 舌燦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