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月23日報道】題:城市化的代價(記者沈澤瑋)
華人新年快到了,到我家幫忙的保潔大姐問我,春節回不回新加坡去,我説當然回家,這可是華人最大的節日。
大姐的戶口在湖北農村,她説不想回家,因為每次回去都得買這買那做人情,要花上幾千塊人民幣,還會和小姑子慪氣,給自己帶來一身晦氣。
我稱她“大姐”,其實她只大我兩歲,我們年齡相倣,但人生經歷相差很大。
大姐在農村長大,從小只能穿哥哥穿壞的舊鞋子,17歲才穿上人生第一雙真正屬於自己的鞋。還好,爸爸疼她,讓她有機會念到小學二年級,認識些字,但不會寫,能看懂手機短信,卻無法回復。
大姐很早就嫁人了,生了兩個小孩後,約10年前和老公一塊到北京打工,但老公不幸于五年前病逝,她得一人在北京賺錢供兩個兒子在湖北上學。
每次接觸到中國城市化進程或農民工進城的課題時,總想起這位大姐,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中國30年來發展全景的某一角。
從農村到城市,從生活貧窮到還過得去,從第一産業務農到第三産業做保潔,大姐的生活環境和工作屬性不斷改變。我好奇的是:到底是現在的生活好,還是30年前好?到底是在北京生活好,還是回老家好?到底是城市好,還是農村好?
答案可濃縮成:經濟上變好了,但幸福感減少了。
中國改革開放帶動農民工進城,確實讓他們的生活好起來了。大姐的第一雙鞋子就是在中國開放之後的第七個年頭買的。她説,農村太窮了,沒剩多少田地可耕種,她現在在城市能多賺點錢,經濟上自主卻也拮據,得為孩子的學費操心。城市的空氣和水質不如鄉村老家好,長期和孩子分開也讓她感到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