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關於引發危機的原因,全世界有很多説法,其中主要包括:金融機構貪婪、監管滯後、市值法會計準則、評級公司不盡職、全球貿易投資失衡等等。這些説法顯然都有一定道理,但用以説明此次全球性金融大危機産生和爆發的原因,卻肯定不夠充分。實際上,作為一般規律,經濟危機的根源一定是産能過剩,金融危機的根源一定是流動性過剩,二者之間又密切相關,相互影響,常常相伴相隨。如果説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是流動性過剩。那麼,全球流動性過剩又是如何産生,如何最終引發金融危機爆發的呢?
根源一:全球化推動流動性過剩
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技術創新(革命)、新興産業,特別是新的市場(地理)開發,全球化發展帶動過度投資。
以美國裏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更是對內大力推動私有化和去監管化(Deregulation),對外大力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從而獲得了巨大利益。
進入2000年之後,發展中國家中出現了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世界財富大量向少數發達國家聚集的局面,逐步轉化為世界趨於平衡,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甚至發展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原本已經在發達國家中出現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和積累為全球性流動性過剩,長時間大規模的積蓄,使流動性過剩蘊藏的能量和破壞力更大更猛,這可以説是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最根本的原因。實踐證明,越是集中的大規模的全球化,越是容易引發全球性經濟和金融大危機。
根源二:貨幣投放體系發生巨變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貨幣的産生和發展,包括貨幣投放和回籠體系、貨幣收付清算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絕對可以説是一大奇跡。在其發展過程中,不經意間的裂變,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財富的同時,又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埋下了極其可怕的隱患,使貨幣總量的投放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為全球流動性過剩提供了體制機制上的基礎條件。
這一變化,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並不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到的非常深刻而嚴峻的問題:
一是推動貨幣信用投放快速發展,貨幣總量難以控制。二是産生了銀行貸款由國家(政府)連帶隱性擔保問題,容易刺激銀行貸款的擴張並導致“大而不能倒”的問題。三是在缺乏中央銀行介入商業銀行之間往來清算,目前國際清算還主要是商業銀行之間相互開立賬戶進行清算的情況下,形成了國際儲備貨幣“所有者增加對發行國的債權,而發行國則相應增加對外負債”的內在機理。
即在記賬清算的情況下,無論是通過對外投資還是擴大進口等方式轉化為國際儲備的貨幣,表面上看其貨幣會流出國境(這也是目前從實務界到學術界普遍使用的説法),但由於並沒有貨幣實物的真正轉移,而只是通過清算銀行以增減債權債務的記賬方式進行清算,轉移了貨幣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從貨幣持有者(如清算銀行)角度看,其持有的資金(流動性)總量並沒有減少(只是由內債轉變成外債),但卻由此增加了外匯儲備國家的流動性。因此,從全球整體結果看,就形成了“外匯儲備自動倍增流動性”的效應。
根源三:流動性過剩難以消除
自上個世紀大蕭條開始,每當遭遇經濟或金融危機,為阻止危機造成大的危害,各國政府往往會進行救市干預,抑制“無形的手”充分發揮作用,並主要運用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又容易引發更多貨幣投放,進一步擴大流動性過剩。
政府不願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結果使市場無法調整到位,使流動性過剩和金融危機隱患不斷積累,越來越嚴重。這似乎已成為消除流動性過剩和金融危機隱患的“政治難題”。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不僅私營部門的債務不斷擴大,而且公共部門的債務也在不斷擴大。據BIS統計,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全球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到3.92萬億美元,在2000年這一規模只有0.36萬億美元,之前的規模則更小。這使得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面臨主權債務危機威脅。一旦政府出現債務危機,則意味著依靠政府信用擔保發放的貨幣可能失去信用,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將面臨嚴峻挑戰。
根源四:貨幣總量難以有效控制
當今的國際清算和儲備貨幣,已經不是超主權國家貨幣或天然貨幣(如黃金、白銀),而是在歷史進程中優勝劣汰篩選出來的強國主權信用貨幣,世界各國所擁有的外匯儲備,追根溯源,最初都是從貨幣發行國流出來的,而在記賬清算情況下,其流出又會自動增加該發行國清算銀行的對外負債,並進一步轉換為其他負債(如國債、金融機構債、企業債等),使該國外債規模被動增加而難以控制,並使這些銀行往往由於資金過多而急於尋求資金出路,容易因資金充裕而壓低利率,或者因追求資金回報而擴大信用投放,提高融資杠桿率,刺激金融創新和金融的過度繁榮。同時,儲備貨幣發行國為減輕鉅額債務壓力,也容易擴大貨幣投放,推動利率降低和貨幣貶值。
根源五:金融脫離實體經濟
由於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不斷聚集、加重。其中,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際中心貨幣發行國和頭號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國,繼上個世紀率先爆發金融危機並引發工業國家經濟大蕭條之後,再次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並進而引發席捲全球的金融大危機和經濟大衰退,不能不説明當今問題的嚴重性。全球性金融大危機的爆發絕不是偶然發生的,越來越多的國家貨幣總量與經濟總量(GDP)之比,公共債務與GDP之比迅猛攀升,過度負債,寅吃卯糧,債務危機此起彼伏、揮之不去;産能過剩、流動性過剩、糧食産量和資源供應日趨緊張,環境和氣候嚴重惡化等,都已經從量變轉化為質變了,都顯示全球經濟金融以及社會福利總體上已經走過頭了,這是值得清醒認識和高度警惕的!
危機遠未過去
從上世紀大蕭條開始,每當遭遇金融或經濟危機時,政府都很容易動用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即擴大貨幣投放進行救市。這似乎已成為應對危機的靈丹妙藥和傳世經典。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條件的,是建立在急救之後經濟能夠得到恢復,實現由蕭條到復蘇再到繁榮的發展預期的假定基礎上的,並希望將應急措施産生的負面影響在發展中加以消化。儘管在此次危機爆發之後全球已經投入鉅額資金,但目前預期的增長目標卻並沒有實現,救市的假設條件似乎並不存在,而擴大貨幣投放的負面作用卻在不斷顯現,危機遠未過去。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主要經濟體採取了力度空前的聯合救市行動,大量增加了貨幣投放,之後金融體系和經濟形勢急劇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但目前局勢卻非常不樂觀。經濟增長並沒有出現較大反彈,社會就業持續萎靡,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嚴重通貨膨脹或債務危機的壓力,消費增長受到很大束縛。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推出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餘地幾乎喪失,非常有限。
經過新的一輪全球化30年的大發展,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地區差距、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整體上的差距大大縮小,要開發新的地域市場餘地不大,而且世界人口增長可能進入拐點,勞動力成本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社會福利水平可能止升回落,消費水平會受到制約。新興經濟體賴以高速發展的諸多産業已經面臨飽和甚至過剩的困境,原來的發展方式亟待轉變。
總之,世界經濟金融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現在已經走過頭了,金融危機爆發後已經進入重大調整期,有可能發生劇烈變化。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濟金融都可能陷入低迷,表現為全球性緊縮乃至滯脹,控制不好甚至可能爆發新的更加嚴峻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作者係中國銀行[2.90 -0.34% 研報]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