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如今,面向中小學生的各種競賽活動越來越多,“競賽熱”持續升溫,惹人關注。
據青島《城市信報》不久前報道,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投入越來越大,不少人盯上了“競賽”這塊“肥肉”。現在除了全國性的競賽,各地舉辦的競賽也五花八門,而且舉辦方往往是各種商業公司。他們看中的,就是競賽帶來的利益。
該報道還指出,一名業內人士透露,一場競賽,參賽學生的報名費並不高,只有四五十元甚至二三十元。但只要宣傳做得好,不愁沒學生報名。只要孩子感興趣,家長通常會支持。一場比賽下來,有一兩千個學生報名很正常,僅報名費就是幾萬元的收入。
近期,北京市教委下發《關於禁止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的通知》,公開批評“希望杯”北京地區賽事組織者的兩大違規行為:一是組委會以舉辦“希望杯”數學競賽的名義,與部分學校聯合面向中小學生組織學科競賽,收取報名費,並向學校承諾如果鼓勵更多學生報名,將按比例返還報名費;二是組委會向學生承諾,如果競賽成績好,可以向示範校推薦入學。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認為,“希望杯”數學競賽只是“競賽經濟”的冰山一角。
《楚天都市報》曾報道,僅武漢市每年舉行的數學競賽就多達8項,包括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全國希望杯數學邀請賽、全國學用杯數學大賽等。加上其他科目的競賽,一年下來有多少競賽可想而知。
《新京報》不久前報道稱,林林總總的競賽,收費越來越高,總量非常驚人,僅“希望杯”全國數學競賽,到2009年舉辦第20屆時,參賽中學生累計已近2000萬名。2000萬名學生的報名費、資料費、培訓費等等,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競賽産業鏈”。
教育部部長助理吳德剛曾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不得將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然而,《東方早報》近日的報道顯示,上海市教委剛宣佈撤銷“上海市通用外語水平等級考試辦公室”,這一機構的官方網站就貼出“更名通知”,聲明改名後考試繼續進行。那些針對這一考試的培訓機構也表示,考試仍然會考。
那麼,為何流行多年的“考證熱”依舊高燒難退,禁而不止?一個顯而易見的重要原因,就是當前不少地方的優勢教育資源配置仍處於“僧多粥少”的窘境。家長普遍望子成龍,希望通過競賽競爭進入更好的學校。重點學校為了爭取更優質的生源,也願意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各類競賽中的優勝學生。
據青島《城市信報》11月30日報道,青島市教育局表示,如今無論是小升初還是初升高,都沒有任何加分政策。只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過程中,有的學校會在指標生、直升生等特殊生源的招收過程中,把學生的競賽證書等獎勵當成是一種參考。
據《北京晨報》11月25日報道,“希望杯”數學競賽與“華杯賽”、“迎春杯”、“走美杯”並稱為小學四大杯賽,在很多家長眼中仍是“小升初”頗具含金量的“敲門磚”。
有人説,“競賽經濟”背後的驅動力來自“擇校熱”,是當前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産物。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員徐萬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教育部門治理“競賽熱”、“擇校熱”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這就要求政府增加對教育的投入,轉變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模式,縮小校際差異,讓擇校與競賽沒有功利性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