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社論:養老金要做大,更要訴諸公平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2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發佈的《2011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指出,一方面是近半數的省份養老金收不抵支,另一方面是基金結余收益率大大低於通貨膨脹率,中國養老金制度正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10年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補貼,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徵繳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建設兵團)共有15個,缺口高達679億元。而據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2000年至2008年全國社保基金總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低於同期的通脹率。

  現時我國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費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財政補貼,而就統計局的數據來看,我國的社會保障主要用於養老,但對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投入並不足夠。社會保障在發達國家的財政支出中通常佔去相當高的比例,如在瑞典、丹麥和法國等國家,社會保障均佔到財政支出的42%以上。反觀我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去年財政支出共8.9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130.62億元,僅佔10.2%,此項已包含就業支出仍不足上述國家社會保障單項支出比例的1/4,可見我國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有多低。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財政收入近年來年年超收,今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9.730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8%,是年初預算增長8%的3倍有餘,中央與地方都將超收。老百姓繳納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在我國對社會保障投入連年不足而財政收入卻連年超收的情況下,理應加大對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將超收部分大比例劃歸社會保障。

  誠然,對養老等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需要增加,但財政投入的增加並不能完全解決養老保險制度的困境。要解決養老金收不抵支、收益率大大低於通脹率的問題,則需擴大養老基金來源與提高養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對此,近日證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提出,將分散在各省份的2萬億元養老保險金及3.9萬億元住房公積金組織起來,設立專門投資機構投資資本市場。

  養老金入市炒股的説法雖得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的支持,卻引發了普遍的爭議和擔憂,養老金是絕對輸不起的養命錢,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但股市是高風險高回報的,沒人能夠保證只賺不賠。在美國的著名養老計劃401K中,的確存在以養老金買股票的情況,但是每個個體有選擇權,可以選擇買股票債券,也可以選擇相對安全的專項定存。如果按郭會長所言將養老金整體打包入市,等於個體無權選擇,所有地方養老金“被”炒股,與401K養老計劃的性質顯然不一樣。

  如何把養老金做大仍存在爭議,而無可爭議的是,我國養老制度的困境並不僅僅在於把養老金做大,更在於養老制度中的不公平。我國長期存在退休雙軌制,即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與企業人員退休,實行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分別按20%和8%的標準繳納,並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單位則由財政統一籌資,統一支付。最大的不同是,兩者標準相差極大,機關單位的養老金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企退人員的人均收入只有1400元,與機關單位退休人員有著3-5倍的懸殊差距。同樣退休在家,何以公務員可由財政統一撥付高額養老金,而企退人員卻只能享受退休前自行繳納的養老保險且標準遠低於公務員?

  退休雙軌制導致了養老制度中的嚴重不公,且造成了無謂的行政開支。公務員退休後,養老金不應由財政支出,不應該讓全國的納稅人來養著退休的公務員。基於消除不平等的願望,社會上對取消雙軌制的呼聲甚高,但改革卻一直未有進展。其實,我國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早在1992年就已啟動,但由於各地試點並未形成統一改革方案而不了了之;2009年,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試點,但整個2010年各試點省市基本沒有出臺具體方案,或者雖已出臺試點方案但基本沒有推行,最終可謂無疾而終。

  消除退休雙軌制牽扯到眾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利益,改革難度很大,但是並軌改革必須推動。今年兩會前的民意調查顯示,老百姓最關注且最不滿意的首要事項就是養老制度的不平等,只有消除退休雙軌制,才能讓所有人處於同樣一個制度之下享受同樣標準的養老待遇,在根本上實現養老公平。

熱詞:

  • 養老金入市
  • 養老金制度
  • 社論
  • 社保基金理事會
  • 養老制度
  • 收益率
  • 大比例
  • 2011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
  • 買股票
  • 通脹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