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2月10日,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在向兩個方向集中,逐漸形成公益型國企與競爭性國企兩種類型的國有企業。
其中,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的國企將向公益型國企方向改革。公益型國企除了上述行業的央企,還包括供氣、污水處理、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地方國企。
而剩下的央企基本為競爭性企業。則依託資本市場進行公眾公司改革,“具體來講,就是國資委近幾年一直在推動的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工作,我們判斷競爭性國有大企業最終的體制模式很可能就是一個規範的公眾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和規則運作”。
邵寧坦承,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在繼續推進和深化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仍然很多。但是,“在當前已經達到的改革深度上,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前景已經非常清晰”。
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求,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因此,今後的國企改革方向引人關注。
據本報記者了解,早在去年,國資委已確定國有企業朝公益型企業和競爭性企業改革的思路。
國資委這一改革思路基於國企改革現狀。經過幾年的改革和調整,我國國有經濟的佈局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目前,中小企業層面基本沒有國有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國有經濟主要佈局在大企業層面,因此,未來國企改革將是以國有大企業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按照國資委的改革思路,公益型國企又稱功能性國企,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是基礎設施和公共産品的供給,如供水、供電、供油、供氣、公共交通等;第二類是重要資源的開發; 第三類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比如軍工企業、大飛機等戰略性産業。
邵寧介紹,公益型國企在經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壟斷因素,有些是寡頭競爭,有些是獨家經營。産品或者服務價格由政府控制,企業自身並沒有定價權。企業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經常會承受政策性虧損等。
一位礦業類央企的副總對本報記者表示,重要資源開發定位為公益型,主要是考慮到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與自然環境、資源利用率的矛盾,我國資源類民營企業自律不足,加上政府監管不力,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屢禁不止,因此,重要資源開發歸國企控制,將更好地平衡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
第二類是競爭性國企。“大多數央企是競爭性國企,包括寶鋼、中糧、一汽、中國建材等。”邵寧表示。
雖然國資委給出了這一改革思路的詳細解釋,但依然引來不少爭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資研究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被定位為公益型的國企經常沒有履行其公益職能,競爭性國企又無法擺脫“壟斷”的爭議。
具體改革思路
邵寧表示,公益型國企除內部改革後,還要加強監管,而競爭性國企的出路在於進行公眾公司改革。
具體來講,對於公益型國企,“主要是市場化的內部改革及完善出資人管理,再加上行業性的社會監督。行業性的社會監督包括價格控制、服務標準、收入分配、資源配置的安排等,以保證企業服務好社會和公眾”。
公益型國企具體改革涉及四個方面:一是以企業內部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改革;二是建立有別於競爭企業的競爭人管理制度;三是實施有效的行業監管;四是兼顧企業為社會服務和企業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對於競爭型國有大企業,國資委的改革思路是依託資本市場進行公眾公司改革,即整體上市。
國資委希望競爭型國企改革後的理想狀態是,國企徹底變為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與社會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國有資産徹底資本化,流動性非常好,進去非常容易。
不過,社會上對競爭性國企應該怎樣改革有很大爭議。有觀點認為,國企應該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
一位國資委官員曾對本報記者解釋,上述觀點的出發點是英美模式,這些國家在競爭性領域沒有國企。但在中國的現實國情下,國有競爭性企業有充分存在的必要。
“如果要退出,那退給誰?有不少跨國公司對優質國有大企業有興趣,但前提是要控股,不可能這樣。第二個方向是賣給民營企業,但這受制於民營企業的發展,我國民營企業總體上還處於一個家族企業階段,不太適合大企業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上述國資委官員解釋。
然而,無論是被定位為公益型還是競爭性企業,部分國企依然擺脫不了壟斷的質疑。邵寧坦承,壟斷是外部對央企責難較多的問題,但實際上,破除壟斷、引入競爭,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另外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從來沒有逆轉過。
國資委方面承認,央企中確實存在一些特殊企業,其經營含有壟斷的因素。第一種是真正壟斷的企業,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鹽總公司;第二種是寡頭競爭的企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
“對這樣的企業重要的是加強社會監管,監管價格水平、服務標準、成本控制、收入水平、資源分配等,這是其他國家普遍性的做法。”邵寧説。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國資研究專家表示,這一改革思路沒有錯,但要平息質疑,必須逐步提高國企紅利上繳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