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疫苗外資藥企包抄國內市場 國內藥企面臨挑戰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3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李妍︱北京報道

  “近百億的國家投資近在眼前,但是就怕國內藥企吃不下。”北京一家疫苗企業的銷售經理李偉(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感嘆道。

  10月底,國務院公佈了《疫苗供應體系建設規劃》,除了全盤佈局的利好政策之外,重點項目的投資規模被確定為94億元。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數字已經超預期地“龐大”。

  94億元將花落誰家,仍是懸念。

  虛弱的疫苗大國

  “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疫苗大國,一是生産規模大,二是市場潛力大。”李偉介紹説,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疫苗市場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龐大且潛力十足的“商業藍海”。

  “今年的利好政策非常多,可謂是密集性出臺,尤其是直接劃撥專項資金和重點投資的做法,極大地刺激了生物醫藥行業,尤其是疫苗行業的熱情。”李偉説。

  “今年,中國疫苗企業的增速將達到20%左右,預計到2012年,我國疫苗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20億元。”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説。可是,與百億市場規模的“大國身份”相比,我國疫苗企業的生産品種和品質卻顯得異常虛弱。“國內的疫苗大多還屬於仿製,自行研發的品種非常少,而且從目標市場來看,國內疫苗向國際市場銷售的情況還寥寥無幾。”

  “如果以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作為一個觀察指標的話,中國無疑是落後的。”郭凡禮表示,截至2010年,已經有24個企業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其疫苗産品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流通,而中國,尚未有任何一家企業獲得認證。

  國內藥企的機會和挑戰

  “最近幾年,生物醫藥行業成為風投追捧的熱點,疫苗行業作為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更是最早體會到了爭著給錢的榮耀。”李偉介紹説,海普瑞、長春長生、南京健友等都獲得過外資創投和風投的青睞。

  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疫苗行業的發展一直存在著難以彌補的兩大短板。“一是科研能力不足,尤其是手足口病等6種疫苗的研發。二是規模化生産及應急保障能力不足,這在SARS事件中已經充分體現出來了。”中國醫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公司(下稱“中生集團”)副總經理沈心亮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2010年,中生集團在研發方面投入3.82億元,佔銷售規模的大約7%。我們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這個比例提高到8%~15%。”沈心亮表示,中生集團除了更新換代老産品、開發聯合疫苗之外,在生産供應方面也要推進生産工藝和技術的革新,比如發展基因工程技術等。

  《疫苗供應體系建設規劃》的公佈使計劃免疫(EPI)成為首批獲益的熱門之選。“目前,我國EPI已經覆蓋了15種疫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之各地財政EPI配套資金數量不一,使得部分EPI疫苗的實際接種率仍有待提高。”郭凡禮分析説。

  EPI領軍企業天壇生物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天壇生物是國家計劃免疫疫苗的重要生産基地,屬於‘國家隊’,而且剛剛宣佈完成改制,其大股東中生集團很有可能在香港上市。”李偉認為,天壇生物和中生集團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郭凡禮補充道:“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表現突出的民營企業也有望受益,如在H1N1流感事件中有積極表現的科興生物、華蘭生物等。”

  其實,即使不能直接獲得國家重點投資的支持,疫苗行業也能得到“天外來財”。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大中華區董事長熊曉鴿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生物醫藥的投資回報率是比較高的,這兩年吸引了很多風投和私募基金的注意。”

  據郭凡禮介紹,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醫藥行業是國內IPO最多的四大産業之一,因為兼備消費和新技術行業兩大特徵,生物醫藥産業被跨國資本視作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

  虎視眈眈的外資藥企

  雖然國內藥企在奮起直追,但外資藥企的優勢依然明顯。根據市場調研機構Karolama公佈的數據,2009年,全球預防性疫苗市場已達到221億美元。這塊蛋糕主要由5家企業分食:GSK是市場老大,佔領了全球市場的24.7%,其後分別是賽諾菲巴斯德(18.9%)、默沙東(16.4%)、輝瑞(13.1%)和諾華(10.8%)。

  “國內藥企根本排不上名,關鍵是我們沒有‘拳頭産品’。”李偉介紹説,外資藥企往往靠著一兩樣“重磅疫苗”打天下。“而中國藥企走的是模倣、跟風,什麼都做,什麼都不精通的路子。”

  2009年,H1N1流感暴發,快速推出針對性疫苗的外資藥企一次性賺得盆滿缽滿。“其中,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巴斯德和諾華三家公司的流感疫苗銷售總額在2010年上半年達到了64億美元。”李偉説,“這一把就足以讓外資企業‘賺一次歇三年’。”

  但隨著我國對外資藥企疫苗品種和規模的審批限制,外資藥企在國內的擴張也稍顯力不從心,因此,多家外企採取了“曲線包抄”的方式。“有産品引入,也有與國內藥企的戰略合作,甚至是合資、收購。”郭凡禮介紹説。

  如今,《疫苗供應體系建設規劃》剛剛公佈,資本市場就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美國維物創投表示,未來幾年將擴大在中國疫苗生産、藥品、醫療器械和原料藥方面的投資。美國維物創投管理合夥人趙晉稱,看好未來五年內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醫療消費市場的前景,將在美國和中國兩地尋找創新型醫藥公司,建立研發溝通和成果轉化的橋梁。

  “外資藥企對國內藥企的影響已經逐漸深入,甚至是進入到股權關係和管理層中,如何保證國內藥企的獨立和發展將是值得深思的話題。”李偉擔憂地説。

  疫苗外企“包抄”國內市場

  諾華

  2010年3月

  諾華斥資1.25億美元收購天元生物85%股權一事獲得商務部批准。股權收購的成功將使諾華成功打入國內的主流疫苗市場。

  默沙東

  2010年7月29日

  國藥集團與默沙東宣佈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將就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等産品在中國境內的銷售開展合作。默沙東提出,期待與國藥集團就成立合資企業進行討論,以擴大在華疫苗銷售。

  GSK

  從今年年初開始

  GSK多次表達合資意向,與海王英特龍、雲南沃森等企業接洽,意在加強其流感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等品種上的優勢。

熱詞:

  • 藥企
  • 華蘭生物
  • 人乳頭
  • Karolama
  • 疫苗産品
  • 疫苗生産
  • 健友
  • 中國經濟週刊
  • 2010年
  • 疫苗供應體系建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