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奧的斯事件之後:電梯行業洗牌提前3年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觀察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導語:電梯行業的一場“大變化”,受“奧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來。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芳在北京東四環附近的東恒時代小區,戴著安全帽的技術人員正在對電梯的運行和維保情況逐一進行檢查。每一項檢查結束,現場專家就在對應項目上打分:轎廂、井道、機房……

  這不是通常的電梯安全年檢,而是北京市正在進行的電梯維保單位維保質量監督檢查。所有的現場抽查,都不提前通知電梯維保企業。

  一切始自“75”北京地鐵四號線自動扶梯事故(以下簡稱“奧的斯事件”)。7月至今,電梯維保質量突擊檢查在全國範圍內不斷進行著。

  11月18日,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召開了一次電梯安全工作座談會,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李守林透露,三菱、迅達等8大電梯製造骨幹單位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是,電梯廠家直接維保或者授權維保的可行性。

  正如前中國電梯協會理事長任天笑所言,“如果不是這次事件的刺激,原本行業整頓還得至少再過三年時間”。

  電梯行業的一場“大變化”,受“奧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來。部分敏銳的國內廠商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維保的利潤不僅會佔據半壁江山,甚至會超過製造的利潤,對於一些自己做維保的企業來説,這是個“大利好”;同時,這也是趕超外資企業的大好機會。

  事故:變化的契機

  “終於出事了。”“奧的斯事件”的消息傳出時,國內幾大電梯製造商的老總正集中在江蘇海安開會。聽到消息,其中一位老總感慨不已。“到海安一看,做OEM的小廠舉不勝數,連那麼大的某知名品牌都在這裡做代工,做完甚至連包裝箱都包好,直接發貨給現場。”當時參會的一家企業老總説,“當下就有人判斷,事故還會發生。”

  海安,江蘇省的一個縣,卻有著電梯部件規模以上企業25家,營業收入54.2億元,主導産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25%。公開資料顯示,當地企業長期與奧的斯、日立、東芝、三菱、通力等知名電梯廠家配套生産,形成産業鏈。“因為房地産業太繁榮,無數不規範小企業都活得很滋潤。”上述企業老總表示。而一家國內電梯企業的內部研究數據顯示:房地産市場每年擴大産量20%-30%,電梯業因此每年擴産達15%-20%。

  導語:電梯行業的一場“大變化”,受“奧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來。

  受益於房地産業的繁榮,近年來整個電梯行業高速增長,售後服務卻跟不上。更普遍的情況是,不止維保,連生産、銷售環節都被這樣外包出去。“城鎮化”也是電梯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除此之外,國內地鐵、機場等交通設備建設投資也為電梯業擴張提供了廣闊空間。日立電梯的一位中層預計,到2018年,整個國內電梯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每一場行業盛會都需要資本的參與。繼康力成為A股第一隻電梯股之後,江南嘉捷已于11月9日通過了發審委審核,即將登陸上海主板。正在排隊的還有瀋陽博林特電梯、東南電梯,而其他一些民營電梯企業也都在籌劃中。“‘奧的斯事件’為我們帶來了機會。”一位正在謀劃企業上市的電梯企業老總認為,借助資本的力量,通過融資升級技術,國産品牌有機會快速縮小與外資品牌的差距,與外資爭搶市場份額。同時,很多國內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控制發展速度”。行業預計,現有的400多家國産品牌最終將整合淘汰僅剩百餘家。

  肅清:維保的利好

  “奧的斯事件”帶來了全國各地對電梯運維的密集監督檢查。“奧的斯事件,對於公司的銷量雖然沒有利好,但對維保是個大利好。”某國際知名電梯企業中國區負責人稱,該公司最近的維保單子比以前好談多了,特別是主動找上門來的物業多了。“奧的斯事件”之後,部分城市的質監局對電梯的維修要求驟然收緊:維保單位檢查每15天/次,使用單位每天檢查一次。這樣的電梯保養密度,比日本還嚴格許多。

  此前,對於很多物業負責人來説,和電梯維保公司續簽合同時,選擇範圍非常寬泛,他們通常會接到10多個維保公司要求合作的電話。各公司報價大不相同。如果由生産廠家負責維保,每年的維保費用在7000元左右,而其他一些維保公司會相互壓價,有的公司3000元就能接單。靠超低價搶單的小維保公司,報價不足以支撐其人員費用時,多數採取減少維保次數或省略維保環節的辦法,維保公司由此變成機修公司,出故障時接到電話通知才會到現場查看一下。

  導語:電梯行業的一場“大變化”,受“奧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來。

  質監部門推薦1人維護30台電梯,但是不少維保公司的單人維護臺數都會超過30。由於目前國內電梯維保人員比較缺乏,平均一個電梯維保人員普遍需要維護50部以上的電梯。

  本報記者獲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近期正在研討建立電梯製造、安裝、維保質量安全由製造廠家負主體責任制度的可行性。正在制訂中的監察新規勢必將會提高準入門檻,在市場準入環節淘汰一批力量薄弱的維保企業。

  國內民營電梯企業,儘管在産能上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但售後服務、企業管理、營銷網絡建設等方面仍差距較大。行業公認的觀點是:電梯就是一個服務業。産能擴張很容易,但真正考驗企業的卻是售後服務。製造只做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作,大量的工作都要靠售後服務。“奧的斯事件”給國內民營電梯企業帶來的,除了警示之外還有競爭觀念的變化。如正排隊等待上市的博林特電梯,加快建設維保站成為該企業人力、資金投入的新重點。該公司規定,當一個社區運行其電梯達到30台,公司需有人員在該社區24小時待命。

  競爭:從“攢”到“做”

  目前的國內市場上,日本、美國、歐洲的電梯品牌共十多家,佔據了整個市場份額的75%,而國産品牌多達400家,卻僅佔據25%。這其中,康力電梯、博林特和江南嘉捷2011年的新接訂單量都已經超過了1萬部。

  激烈競爭帶來的是價格戰和售後服務的縮水。據李守林介紹,現在國內電梯價格比10年前至少下降了30%以上。原因除了電梯配件價格下降、主機的材料成本下降外,製造廠家大幅增加,導致産能過剩是一個重要原因。

  儘管目前國內市場仍是外資天下,但格局正在改變。國內電梯企業排隊上市,寄望融得資金後用來加大研發投入,縮小與外資企業之間的研發差距,同時擴大銷售網點和産能。

  與此同時,國內企業在發展方向上也將出現不同選擇。

  在國內較知名的電梯企業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行業稱之為“做電梯的”和“攢電梯的”。

  前者從研發、生産、銷售,到維保,全部都自己做,國際知名品牌基本都採取這種模式,國內品牌中,博林特電梯也採取這種模式。後者的研發自己做一部分或不做,生産大部分採取外包形式,與代理商合作銷售,自己只對代理商進行管理。國內品牌中,絕大多數都是這種模式。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前者可比作“4S店”,技術、質量、後續服務都能自己掌控,隨著電梯銷量的增加,後期服務的收益會越來越高。最直接可見的好處是,如果客戶2003年的一個産品零件出了故障,公司能夠很快找到同款産品發過去,而如果是後一種模式,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供應這個部件的生産企業已經不存在了。但“做電梯”模式的弊端是,投資大、負擔重,不但市場終端價格比後者高10%-30%,人員成本也較重,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和服務人員做支撐。“攢電梯”模式的優勢在於,充分利用社會化大分工,與各生産基地的配套企業相互促進,終端價格相對便宜,銷售增長很快,人員負擔輕,大多都只要服務管理人員和庫房管理人員。弊端則在於,一旦出現問題對品牌損害較大,後期的收益得不到。

  奧的斯、三菱、日立、迅達等國際知名企業,基本採取前一種模式,甚至會在電梯銷售價格上折讓,但在服務上不做折讓。服務被認為是長久而穩定的利潤來源。奧的斯55%的利潤是維保收入,維保收入基本不會因為經濟週期的變化而變化。

熱詞:

  • 維保
  • 電梯保養
  • 奧的斯事件
  • 洗牌
  • 4s店
  • 利好
  • 嘉捷
  • 房地産業
  • 物業
  • 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