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報道:(記者 周紅艷)“我們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我們經濟的改革開放速度很快,成績有目共睹,但與之相配的社會的改革開放速度卻沒有跟上來,而我希望,可以用慈善和公益,去撬開社會開放的大門。”
2011年12月8日,在中國發言人俱樂部舉辦的“2011年企業社會公益傳播論壇”上,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原司長王振耀再次表達了他對於中國社會慈善事業的審視與寄望。
王振耀認為,中國公益事業想要大發展應從三點著手建設:首先是開拓思路,通過慈善和公益來緩解社會問題,對現代慈善的功能重新定位;第二是建立慈善公益與商業的良性互動機制,使慈善公益可以和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第三是形成支持公益慈善多業並舉的社會輿論環境。
2011年,是中國的慈善事業從逐漸升溫又跌回冰點的一年。這點已成本次慈善界人士和眾多企業的共識,而盤點個中原因,大家認為,其中當然有諸多偶然性因素,但卻也有著一些必然的客觀性因素。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燕雲表示,“從2008年的慈善元年,到如今2011年的慈善冰點年,慈善業在這些年裏面成長了許多,也促進了自身更加的透明化,這或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誠然,像是“郭美美事件”之類的負面新聞讓慈善事業的發展一度退回到3年前,但的確也讓慈善從業者,企業乃至個人認識到自身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些事件長期來看必將有利未來慈善公益事業理念的建設和産業的整體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公益事業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公益和慈善事業中來。但2011年,社會公益的負面新聞不絕於耳,社會大眾對公益也産生了強烈的質疑。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各大微博、論壇、博客等各類新興的媒體傳播方式,如何通過公益活動的傳播來號召更多的人和企業加入到公益的隊伍中、如何通過有效的公益手段實現公益效果的最大化、如何使公益活動立足於各種輿論風口實現正面傳播、企業如何在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把公益落實等,都是擺在企業家和媒體人面前的深度課題。
郭美美事件後,有網上調查表明,80%以上的網民表示不會再捐款給紅十字會。而民政部《2010年全國慈善組織信息披露現狀報告》則顯示,全國有42%的慈善組織沒有專門的信息披露辦法,37%的慈善組織沒有專人負責信息披露工作,90%的公眾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慈善組織的公開透明,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如何才算是公開透明呢?這其中有無標準?對此,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認為,公開透明就是對資金管理的科學化和透明化。社會捐贈嚴格按照捐贈人的意向實行定向捐贈,做到預算科學、執行公正、監督公開。
而王振耀認為,此時建立慈善公益與商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尤為重要,因為這兩者的結合,企業的成熟金融與管理運作,會使慈善更有效率,而最關鍵的是,以善促善的互利模式,將有利於形成支持公益慈善多業並舉,社會道德輿論環境的大發展。
歷史調查顯示,中國企業參與公益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利他性慈善捐贈與企業自身開展的公益活動。慈善捐贈這種公益行為相對傳統,企業多選擇現金捐贈,捐贈渠道多選擇官方的慈善組織,捐贈領域也相對集中,偏向教育和賑災方面。但是,2011年相繼曝光的上海龍灣天價大餐,郭美美炫富等事件讓這種傳統公益模式備受質疑,而對於企業以官方渠道的捐贈善舉,輿論也喪失了關注熱情,這讓企業慈善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傳統公益模式備受質疑的當口,企業依託自身資源所開展的公益活動成為企業形象宣傳的更有利方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了公益活動的隊伍中。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認為,近年來,網絡輿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除了股東回報、納稅、解決就業、遵紀守法等初級層面的社會責任外,投身公益事業、啟動公益戰略、做企業公民、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原則是網絡輿論對企業更高層面的社會責任訴求。因此,無論是對危機事件的批評譴責,還是對宣傳推介活動的關注,企業公益踐行情況都是很多網民關心的話題。而網絡輿論對2011年企業公益活動主要關注了公益的創意性、互動性與戰略性三個話題,這三個話題在吸引了廣泛的輿論注意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輿論共鳴。
“我們的慈善不應該是‘忌談’,應該是‘盛談’,要呼籲更多人,更多的企業加入到中國慈善的隊伍中來。目前,慈善面臨的問題還是錢太少了,全國的捐贈數額人均還都沒有超過一百塊錢。”,王振耀最後談到,“在經歷了08年的慈善元年,以及今年的挫折之後,慈善事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而商業化已經是一條國際通行的慈善運作模式,除此之外,我們有沒有必要再去探索別的路徑,這是我們現在最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