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胡月曉:對明年物價形勢不可盲目樂觀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8日 1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7月中國消費物價指數(CPI)開始回落,從最近幾個月看,持續回落態勢基本已經確定。但是我們認為,在導致本輪價格上漲的因素一個都沒有消除前,就此判斷未來價格風險將消除還為時過早。

  首先,實體領域的流動性充裕狀況仍然存在。從貨幣存量角度,中國實體經濟體系顯然已是貨幣深化過度,當前的貨幣回收壓力不在於增速控制,而是降低貨幣深化指標。然而,金融體系流動性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對貨幣回收造成了很大制約。2011年的貨幣持續緊縮,給金融領域流動性的衝擊,不亞於2008年危機對金融領域的衝擊。金融領域流動性再度趨緊,金融機構要求放鬆貨幣的呼聲日高。貨幣當局有可能被迫中斷貨幣緊縮行為,再度“放水”。另外,從國際金融環境看,海外貨幣擴張對國內的貨幣行為也有影響。

  貨幣過多最終一定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膨脹對價格水平的推動,在實現形式上不會是全面同步推進的,通常表現為某種關鍵商品供給失調而推動價格水平的全面提升。與經濟運轉比較協調的西方成熟市場經濟體系相比,中國的貨幣擴張對一般價格水平的拉升過程有所不同,西方一般是某種金屬屬性較強或資本化的重要商品率先上漲,這種商品通常是基礎原材料,進而産生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過程。

  在過去兩年中,我們看到了兩種通貨膨脹形式在中國上演:糧食和豬肉價格先後充當了推動價格水平的關鍵商品;國際大宗交易商品價格上漲通過貿易渠道,提高了國內産品的經營成本。此外,推動國內物價上漲的第三個因素是,經濟轉型下的收入政策直接抬高了人工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農副産品供給的高波動性,有可能使食品重新成為價格推手。當前價格下行主要是靠食品類商品價格漲幅的回落,食品價格上漲回落主要在於供給的增加。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農副産品的生産和物流體系效率都大幅提高,相關商品供應數量短期大量增加,價格下降。在貨幣充裕程度仍然比較高的情況下,供給的波動很可能再次推動價格暴漲。

  2010年7月份,受當期惡劣天氣的影響,食品價格水平被明顯拉高一個臺階,借助於天氣帶來的供給衝擊,糧食率先充當了中國貨幣投放過量背景下漲價的關鍵商品。為了治理通貨膨脹,中國政府採取了行政干預的物價管制手段,食品價格上漲趨勢暫時受到壓制。但進入2011年後,豬肉價格借助於新的理由(成本上升、“蛛網”式週期供給短缺)再次成為了領漲的關鍵商品,全社會對價格全面上漲預期形成。

  從最近10年的經驗看,中國食品類項目價格波動幅度是整體項目價格波動幅度的2倍~3倍。自2003年起,中國食品價格的波動開始主導一般價格水平的波動。中國價格體系中食品類項目價格的高波動性來自於工農生産力進步的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工農業“剪刀差”的存在,當這種差距擴大到一定地步時,市場會來一次“出清”行為。中國自2001年“入世”後,市場體系加快完善,生産力進步也加快,這種間歇性的價格差“出清”導致了價格的劇烈波動。在發達國家,社會化大生産和全面的農副食品扶持措施,保證了食品價格的穩定。在中國現階段,間隔2年~3年的工農價格“剪刀差”市場“出清”行為,決定了我國食品類價格的高度波動性和間歇性。

  與此同時,經濟轉型下的價格長期上漲壓力不可忽視。推進經濟轉型,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勞動力供求關係的改變,提高了勞動力的價格水平,提高了全社會商品生産的成本。但是,“十二五”規劃對居民收入增長提出了具體的量化目標,居民收入增長,從需求角度拉升了價格水平。

  (作者單位:上海證券研究所)

熱詞:

  • 供給衝擊
  • 出清
  • 物價形勢
  • 物價管制
  • 物價上漲
  • 食品價格
  • 剪刀差
  • 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