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如今“啃老”已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春玲認為可以將“啃老族”分為失業、待業人員群體和低收入就業人員群體。
早在2009年就有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多達16.51萬“啃老族”,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的,他們認為“啃老”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致,是無奈之舉。
然而今天,越來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輕人卻主動辭職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來説,就是從“被動啃老”變為“主動啃老”。
辭職回家“啃老”
徐強,26歲,去年畢業于河南某高校,在鄭州一家公司做業務員,3個多月後,他選擇了辭職回家,因為微薄的工資待遇和沉重的工作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在家的這段時間,他也參加過一些公務員、事業單位的考試,但更多的時候,他都沒有興趣去考,他認為成功的幾率太小。於是,他乾脆“破罐子破摔”,不參加任何考試和應聘。而他的女朋友也于上個月辭去了網站編輯的職務,以前徐強的生活除了家人還有女朋友的支持,這次女朋友也“失業”了,他們徹底加入了“啃老”的隊伍。
25歲的小夕畢業之後在深圳做起了模特,大約持續了一年多,兩年前因為身材發胖而辭職,之後回到吉林老家,直至今日,她沒有參加過任何工作。對於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説,小夕的“回家”讓家裏人開始著急,父母多次託人幫忙找工作,但小夕就是不願意去,説“太累了”。小夕的母親已經退休,但還在外面打工。小夕現在的想法,就是找個人結婚,然後正式做全職太太。
當下,諸如此類的情況其實並不是特例。與以往的“啃老族”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回家依賴父母不同,現在的許多“80後”“90後”並非沒有工作,而是期望與現實發生碰撞。許多人都衝著薪水高、福利好的目標尋找工作,而不願意腳踏實地。即使勉強找到了工作,最終也因種種原因而放棄,主動辭職回家當起了“啃老族”。
主客觀因素導致現象頻頻發生
造成主動“啃老”現象增多的原因,既有客觀的就業環境,也和個人的成長環境以及性格特徵有關。
楊曉麗已經換了兩份工作,最近還在繼續尋覓。她告訴記者,她非常理解這些直接辭職“回家”的人:“現在私人的小企業,不夠正規,員工各方面福利待遇都得不到保障,不僅是小企業,一些大型的民營企業也是經常要求加班,還不給加班費。”她認為工資待遇差是造成這些人辭職“回家”的主要原因。
除了工資待遇差,工作壓力過大也是原因之一。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業務員的趙麗麗,每天6點多起床趕公交,擠地鐵,折騰一番後才能到公司,晚上同屋的人都已上床入睡,她才回到那個狹小的房間裏。就為省幾個房租,她一直堅持這般“朝五晚九”日復一日的生活,週末對她來説只不過是上班中極其普遍的一天,她已經很久沒過週末了。最近她也動了辭職的念頭,“我也不知道自己累成這樣圖個什麼,還不如回家呢。”至於回家是否繼續找工作,趙麗麗表示她還沒想那麼多,先回家休息一段再説。
而徐強的辭職,是想進入“體制內”的代表,這部分人在“啃老族”中佔到了較大的比例。甚至有人把它作為心安理得“啃老”的藉口。工作不滿意乾脆辭職回家安心備考。但不得不承認有些備考人員只是把備考當做了家人供養的合理藉口。“徐強從去年辭職到如今,也參加了幾場考試,但更多時候根本都懶得報名,就這樣一直耗著。”徐強的女朋友抱怨道。
楊曉麗説,在她認識的同學中,主動辭職回家的,要麼是家庭條件好,自願供養,要麼就是辭職等著家裏人給找工作。
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了新一代的“啃老族”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周怡教授認為,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了這一代“啃老族”。“如果認真考察這些‘啃老族’的若干個體,就會發現,他們很多是大學生、海歸族,具有一定知識與技能,正由於此,眼界更高,虛榮心更強,身價放不下,還是選擇‘啃老’。與普通勞動者相比較,‘啃老’似乎還是更加有臉面的,因為它畢竟給人一種懸而未決、蓄勢待發的錯覺。父母與孩子在此達成一種契合,‘啃老’雙方願打願挨,和諧共處。”
此外,周教授還認為,溺愛孩子而造成心理成長“社會化”過程的延遲或停滯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父母與孩子的依賴關係,形成獨生子女新的家庭隱患和社會隱患,以至於影響到孩子後來的戀愛結婚,獨立家庭的建立。所以,‘啃老’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心理問題。”
對於這種所謂的“啃老族”,許多人會責難這些“80後”“90後”的孩子。但周教授認為,實際上,孩子只是家庭與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木已成舟,他們無法擺脫這樣的現實。本報實習生 武海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