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食品安全標準的出臺需具公信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2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晨報特約評論員 上官酒瑞

  據《人民日報》報道,最近,參與乳品新安全國家標準的專家回憶,巴氏奶標準初稿的起草單位是蒙牛乳業集團,生鮮乳標準由伊利集團起草,酸奶標準則由光明集團起草。該專家説,送審稿中的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標準與公佈的標準之所以不一致,因其在新國標出臺前被“莫名”推翻,是“最後一刻翻盤”的。

  乳品新國標于2010年3月公佈,6月正式實施,與1986年頒布的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相比,新國標在兩項關鍵性標準上都降低了,即每克菌落數由一級奶的低於50萬放寬到200萬個,蛋白質則由每百克3.0克降低至2.8克。正因此,新國標遭到了輿論和消費者的質疑。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安全標準的爭議也與之相伴。前些時間,部分速凍餃子品牌均被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超標,隨後,速凍面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發佈,並將於12月21日起正式實施。根據新國標,速凍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由原先的不得檢出變為限量檢出,一些超標産品就變成合格産品。有消費者認為,這又是一個“倒退”了的食品安全標準。但有關部門則認為,新標準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只有嚴格的國家標準,才有消費者的食用安全。消費者對乳品和速凍面米安全標準的質疑,從某種角度説明,中國食品行業安全標準存在著公信力不足的問題,這包括食品安全標準本身和安全標準制定過程兩個方面。

  就標準本身而言,消費者經常能夠聽到“産品符合國家標準,可以放心食用”的説辭,但又不時遭遇食品安全問題,故而對食品安全沒有信心、“談食色變”。在食品安全標準問題上,如果以企業技術水平障礙為託詞,認為無力提高標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長期以來國內某些企業的出口産品標準並不低;如果以保護民族企業為藉口抵制提高標準,那更是不合時宜,因為在現代社會,人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價值是第一位的;如果以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底線道德倫理而論,食品安全標準至少應當嚴格執行既有標準,而不應該“降低”標準。因此,隨著社會進步和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中國食品安全標準也應適時提高,並參考國外先進標準,與國際社會接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食品安全標準得不到多數民眾的信任,恐怕並非危言聳聽。

  就標準制定而言,根據各方情況的變化,取消食品安全舊標準、制定和執行新標準是很正常的。具體來説,食品安全標準應由政府職能部門、生産企業、食品行業的專家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制定為妥。或者説,安全標準制定的過程就是各方在利益博弈中,彼此協商、達成共識的過程。必須指出的是,安全標準的制定過程要避免暗箱操作,應當公開透明,讓公眾了解其過程。這其中,政府的責任最大,因為政府既是食品安全標準制定的主導者,也是制定標準過程的公開者,還是標準執行的監管者,一旦標準遭受質疑,還將是及時有效的回應者。特別是,一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會涉及到高深的專業知識,消費者可能處於信息不對稱的“理性無知”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理應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為使命,充分發揮專家的功能,讓專家參與,讓專家知情,並嚴格遵照專家意見制定並公佈安全標準。以此看,2010年乳品新國標的制定過程難稱完美,因為新標準是在最後出臺前被“推翻”的。如果真的是一些大企業有所動作,主導、控制並改寫了乳品安全標準,那對商品標準公信力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必須引起警惕。

  在一定意義上,食品安全標準的公信力就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細心呵護、真心保護。只有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標準,並公開安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國民眾安全消費的信心才能不斷提高。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講師)

熱詞:

  • 食品安全標準
  • 出臺
  • 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