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網11月28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8日刊出評論説,歐元區危機似乎愈演愈烈,雖然歐盟為拯救歐元區做了不少努力,似乎離隧道的出口還有很長的路。歐元區國家不斷表現出對於新興國家援助的巨大期待。
文章摘編如下:
歐元區危機似乎愈演愈烈,從最初的歐洲小經濟體“希臘”蔓延到意大利等大經濟體,而這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先後到臺説明金融危機已經引發了政治危機。雖然歐盟為拯救歐元區做了不少努力,似乎離隧道的出口還有很長的路。
與此同時有意思的現象是,歐元區國家不斷表現出對於新興國家援助的巨大期待。曾幾何時歐元國家是富國的代名詞,而這些國家的國債更被認為是“無風險”投資,但現在他們卻在向發展中國家求助。在感嘆世界正在經歷歷史性重大變化的同時,中國更應當冷靜思考。
歐洲對於中國的期待從今年年初開始一直在不斷升溫。溫家寶總理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夏季峰會上指出歐元區的問題首先要靠歐盟國家來處理好。胡錦濤主席則在20國集團峰會上表示相信歐盟國家有信心很能力度過難關。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題為《轉變發展方式 實現經濟增長》講話也指出,發達國家應該實施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妥善處理主權債務和財政風險。
雖然必須謹慎對待注資救援歐元區危機,但是並不等於在歐洲危機上可以隔岸觀火。
首先,中國在歐洲有重大的利益。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經濟的長期下滑經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和就業。另外,中國的外匯投資中歐元資産的比重僅次於美元,歐元的危機將直接影響到中國資本[4.20 0.00%]資産的價值。
第二,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今非昔比,世界對於中國的期待也與日俱增。在重大政經問題上,中國的態度如何將會影響到國際形象和戰略優勢,對於歐洲的危機的漠視將會損害中國的軟實力,也不利於中歐關係長遠的健康。
那麼,如何才能夠讓風險最小,又能夠幫助歐盟度過難關,爭取長期的戰略利益呢?筆者認為,加大對歐盟國家的非金融行業的投資和擴大與歐盟的貿易應當成為首選,並將“走出去戰略”的新一輪重點放在歐洲地區,這些應當成為核心。
首先應考慮到,擴大與歐洲貿易和投資將為歐洲國家帶去信心。目前歐洲的危機的根源是信心的危機,世界對於希臘等周邊國家已經失去信心,而這些國家在過去十年的虛假繁榮已經不能夠繼續依賴借債維繫。能夠有所作為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是擴大貿易額幫助這些國家提升競爭力和擴大就業,第二擴大與德國等歐元區內發達國家貿易和投資,讓德國等國家有更多餘力和信心幫助周邊國家改善財政狀況和健全經濟結構。
再而應考慮的是,中國本身需要通過加強同歐洲經濟關係來促使自身經濟升級。中國産業要升級,要在産業鏈上的定位有升級就要求中國獲得更多的品牌、營銷、技術。出口企業也要讓他們更多地同終端顧客有緊密關係,這些都需要中國企業向歐洲走出去。
同樣不應忽略的第三點是,向歐洲走出的戰略有利於促動美國對中國更加開放。美國對於中國企業的投資似乎並不歡迎,而歐洲在這方面相對比較友好。中國資金流入歐洲,為當地經濟復興和擴大就業做出貢獻的示範效應有助於促動美國在高技術和對美投資方面放寬限制。(張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