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廣網北京11月2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澄為您評説,國際金融巨頭減持中資銀行,實現勝利大撤退。
劉澄:自從中資銀行引入境外投資者以來,國外金融巨頭相繼入股中資銀行。然而在禁售期結束不久,以美國金融機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巨頭相繼減持中資銀行股票,儘管減持行為是低調進行的,還是在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和爭議。
2011年11月10日,高盛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減持了17.52億股工商銀行(601398)H股,套取現金85.5億港元,這是高盛入股工行後第三次減持該行股票,目前在工行持股比例為10.11%。
外資銀行減持中資股票並非高盛一家之舉,近年來,包括工行、農行、中行、招行在內的多家中資銀行均遭減持。在此番減持中,外資銀行的鉅額收益令市場為之震驚。數據顯示,2006年高盛出資25.8億美元入股工行,高盛在工行上市之後三次減持,累計套現約52.48億美元,三次減持後高盛因此有約87.78億股工行H股,價值約52.44億美元,以此測算,高盛入股工行五年多獲利約80億美元,投資回報超過300%。國際金融巨頭以有限的資金投入從中資銀行挖到金礦,實現了勝利大撤退。
國際金融機構如此急不可待的減持中資銀行股票原因何在?針對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減持行為,輿論界普遍認為是做空行為,甚至個別輿論認為這是做空中國系列陰謀的一部分。本人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不少金融巨頭遭遇生存危機的時候,個別銀行減持中資銀行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作是依據自身資産結構進行的正常調整,出售持有的優質資産可以極大的緩解財務困難,而中資銀行就是他們手中持有最好的優質資産,出售可以稱為無奈之舉,交易行為也是在市場原則下進行的,雖然獲利頗多,但無需扣上陰謀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