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中資銀行股頻遭海外機構減持 做空中國現端倪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5: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圖/東方IC

  專家認為,未來歐洲部分在華金融資本也可能撤退,但海外機構減持,並不能簡單判斷為“做空中國”

  文/羊城晚報記者 曾頌

  新一輪“減持潮”若隱若現。上周以來,美國投資者密集拋售中資銀行股份,理由是“彌補自身資金缺口”,以滿足新的金融監管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歐洲金融機構也有去杠桿化壓力,可能從亞洲抽走資金,但海外機構的減持不能簡單判斷為“做空中國”。

  海外投資者“出爾反爾”

  再美的承諾也逃不出市場的翻雲覆雨手。近期在資金壓力下,海外投資者紛紛食言,再度拋售手裏的中資銀行股,拖累A股下滑。

  15日,建設銀行發佈公告稱,大股東美國銀行減持104億股建行H股股份,約佔建行總股本的4.14%。今年8月底,美銀也曾減持建行股份,當時承諾未來12月內不會再有出售行為,然而話音落地兩個多月,美銀反悔了。

  僅僅一天后,工商銀行也確認被減持。美國投行高盛于14日申報出售17.52億股工行H股,持股比例由12.13%降至10.11%。高盛此舉也被指“唱多做空”,是典型的投機行為———記者翻閱資料發現,10月28日高盛發表研報稱,工商銀行三季度盈利已達全年預測共識的八成,表現穩健,維持其H股買入評級,目標價是6.90港元;但高盛自己卻在4.88港元的價位進行了減持,共計套現85.5億港元。

  此前,李嘉誠旗下的基金對中國銀行進行了巨量減持。兩年前李嘉誠曾承諾“五年內不賣出中行股份”,而今年三季度卻大量拋售,並買入自家長江實業的股份。

  減持動機難辨

  也許是計劃不如變化快,也許是蓄意投機,國內對海外投資者的舉動眾説紛紜。有業內人士認為,海外機構拋售銀行股是因其估值到頂,而銀行與中國經濟全局聯絡緊密,出售銀行股等於“做空中國”。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這一判斷不科學,投資機構的買賣行為受多種因素制約。

  “首先是投資計劃,什麼時候入場、盈利目標是多少、什麼時候賣,都有自己的考慮,這跟‘做空中國’沒有關係。”趙錫軍説。“當然市場上分不清楚投資和投機,如果是投機行為,就會有唱多做空或者唱空做多。”

  他認為,減持也可能出於自身財務狀況考慮———目前海外市場動蕩不定,高盛、美銀在危機後急需補充資本金,以符合巴塞爾最新協議的監管要求。工行、建行負責人也表示,投資者減持是出於資産配置的考慮,“本銀行經營穩定”。

  不管怎樣,海外巨頭賺走了大筆真金白銀。據統計,高盛已累計減持工行股票三次,套現超過52億美元,整體投資回報超過300%;美銀6年來共套現建行股260億美元,利潤率達130%。

  歐洲機構或接棒抽資

  本月10日,匯豐銀行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稱,歐洲銀行業的疾患可能傳染到亞洲:明年夏天前,歐洲各銀行要提高資本充足率,可能會抽回亞洲地區的資金。

  “歐洲銀行的去杠桿化壓力比2008年要重;另一方面,亞洲經濟的增長比3年前更依賴銀行信貸。兩方面因素交織,亞洲的發展可能會受一點影響。”匯豐銀行分析師紐曼説。目前,歐洲對亞洲地區的信貸比2008年的高點還多出20%,主要進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

  匯豐認為,歐洲信貸僅佔中國大陸信貸整體的3%,加上中國有龐大的外儲,因此不存在償付危機,但對經濟確有負面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在先,歐洲危機在後。現在美國投資者減持了,我想歐洲肯定也有壓力。”趙錫軍對羊城晚報記者説,未來歐洲在華部分金融資本也可能撤退。

  從中國停滯的樓市、萎靡的股市抽資似乎是合理選擇。東方證券分析師金麟注意到三季度銀行存款增長極艱難,但沒有線索指明原因,因而提出“資本外流”的猜想。

  趙錫軍則認為資本外流仍未出現。外管局最新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資本項目仍是順差,只是增速放緩。(曾頌)

熱詞:

  • 減持
  • 銀行股
  • 杠桿化
  • 買入評級
  • 償付危機
  • 建行股份
  • 海外投資者
  • 中資銀行
  • 高盛
  • 做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