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IMF:房價下跌將“牽動”中國金融穩定(組圖)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6日 0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 壓力測試還評估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潛在損失。結果顯示,基於由下而上的壓力測試,如果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損失15%,僅會導致兩家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低於監管最低要求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北京時間11月15日發佈了該組織對中國金融部門的首

  次正式評估報告——“金融部門評估計劃”(FSAP)報告。報告結果顯示,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強健,但卻面臨著不斷累積的風險。

  這份報告指出,儘管中國的金融部門已經在更加市場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也加強了監管,但仍然面臨一些主要的短期風險——信貸快速擴張導致的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敞口導致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增加、房地産價格下滑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因此,IMF呼籲中國進一步改革以支持金融穩定並鼓勵強勁而平衡的經濟增長。

  中國金融體系面臨多重短期風險

  FSAP由兩大部分組成:由IMF負責的“金融穩定評估”,以及由世界銀行負責在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的“金融發展評估”。

  IMF指出,中國的金融體系面臨著不斷累積的風險。中國的金融體系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市場、機構、跨境之間的交互關係日益加大。除此之外,非正式的信貸市場、集團結構和表外活動也與日俱增。更重要的是,當前的增長模式、相對僵硬的宏觀政策框架,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信貸配置上扮演的角色,都導致或有負債的不斷累積。

  根據FSAP報告顯示,中國的金融部門目前面臨的一些短期風險包括信貸快速擴張導致的貸款質量惡化、影子銀行和表外敞口導致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增加、房地産價格下滑以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

  “中國的銀行業和金融部門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當局應該解決的脆弱性。”此次FSAP項目IMF團隊的負責人、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門副主任Jonathan Fiechter表示,“儘管目前的結構有助於高儲蓄率和高流動性水平,但也導致了資本配置不當和泡沫形成的風險,尤其在房地産市場。這種扭曲的成本只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上升。因此,這種扭曲越早糾正越好。”

  呼籲中國採取政策

  緩解房價下調負面影響

  根據FSAP報告,整個中國銀行業持有的房地産貸款敞口較為溫和,但是間接敞口卻高得多。如果房價回調又伴隨經濟增長衝擊的話,對銀行業和金融穩定的影響將會很嚴重。因此,IMF建議中國仍然需要持續監測、進行壓力測試並採取一系列全面政策來緩解房價下滑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影響。

  報告稱,中國房地産價格急劇上升,加上銀行對房地産的大量貸款,加大了房地産價格回調對中國銀行業的負面影響。然而,持續的緊縮措施已經放緩了銀行對房地産的貸款增速以及相應的價格漲幅。

  IMF指出,推動中國的房地産價格的一些基本面因素包括收入快速增長、存款回報低、流動性充裕、缺乏替代性投資工具、房屋所有權成本低,以及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

  報告稱,房地産相關貸款佔中國銀行體系貸款總額約20%,相比香港特別行政區或者美國而言較低。然而,間接敞口卻更高。中國的貸款條款很大程度上依賴抵押品。在五大行中,有30%~45%的貸款是由抵押品擔保支持的,而這些抵押品主要就是房地産。因此,房地産價格回調將降低抵押品價值,因而在借款人違約的情況下削弱貸款收回價值。

  與此同時,房地産的上下游産業(如建築、水泥、鋼鐵)同樣面臨著類似風險。考慮到房地産行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房價回調導致的經濟減速可能會對銀行系統的資産質量産生負面影響。

  此外,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手和補貼來支持“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房地産市場的表現,尤其是對那些還貸現金流有限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言。報告援引瑞銀在2011年3月22日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10年,29%的地方政府收入來自於出售土地使用權。

  IMF指出,在短期內,如果目前的增長勢頭能夠得以持續,那麼影響還是可控的。儘管一些細分市場的房價有些高估跡象,但整體而言,中國住宅價格並沒有被顯著高估。由於直接敞口和杠桿率較低,房價回調對銀行資産質量的影響將會有限。壓力測試中各銀行對房地産的敞口,或再加上下游産業,意味著房地産信貸質量惡化對銀行業構成的影響溫和。但IMF警告稱,如果經濟增長受到衝擊同時發生的話,那麼對銀行系統的影響和溢出效應將會很嚴重。

  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多重風險互動或導致嚴重影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IMF和中國政府共同對全國最大的17家商業銀行(覆蓋了截至2010年底83%的商業銀行體系資産,或66%的銀行體系資産)進行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多數商業銀行能夠承受單獨的風險衝擊。

  測試包含的衝擊包括資産質量急劇惡化、房地産市場價格調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收益率曲線變動以及匯率變化等。但IMF警告稱,如果其中幾項風險同時發生,銀行體系就可能會遭到嚴重影響。

  壓力測試還評估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潛在損失。結果顯示,基於由下而上的壓力測試,如果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損失15%,僅會導致兩家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低於監管最低要求。但報告並未透露具體銀行名稱。

  本次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助理主任Udaibir Das在11月15日的電話會議上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如果你僅看單一風險因素,短期內我們並不認為會造成很大影響。但我們指出了三方面:第一,中國金融體系目前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第二,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連接性和依賴性正不斷上升;第三,監管政策也在不斷變化。這三個因素的動態變化要求中國決策者、央行和監管當局警惕不同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Udaibir Das告訴本報記者,這些因素可能會通過不同渠道産生影響,因此IMF在報告中用了“警惕”一詞,並在政策建議中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儘快加強系統性金融穩定框架。

熱詞:

  • IMF
  • 金融穩定
  • 金融體系
  • 金融脫媒
  • 中國房地産
  • 金融發展
  • 房價下跌
  • 金融部門
  • 壓力測試
  • 融資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