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社記者 婁辰
受棉價大跌、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當前棉紡行業整體不景氣,棉農、棉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全行業集體叫苦。棉加工企業停産或半停産,棉紡織企業銷售遲緩,棉農紛紛“棄棉從糧”。
業內人士認為,棉農轉産為新的週期輪迴埋下伏筆,而當前棉加工、棉紡織企業生産的全産業鏈遭遇困境將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部分中小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
棉價暴跌棉農紛紛轉産
山東德州市位於魯西北平原,是傳統的産棉大區,同時又是全國重要的紡織基地,全市有棉紡織企業247家,年需棉量45萬噸左右。目前這裡的籽棉價格下跌至每公斤7.8元左右,同比下跌44%。
德州市武城縣老城鎮祖寨村馬玉珍家種植了13畝棉花,今年一共收穫了3300公斤籽棉。記者近日在她家看到,房間裏、走廊上都堆滿了棉花。她告訴記者:“價格不高,連收拾的心情都沒有了。現在好一些的籽棉每公斤能賣到8塊,差一些的只能每公斤賣七塊一二,今年算是白忙活了!”
據德州市棉花協會監測,目前德州四級籽棉收購價格為7.8元/公斤左右,同比下跌幅度超過40%。去年同期四級籽棉的收購價達到最高14.4元/公斤。
中國棉花協會會員、山東利津縣希君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希軍告訴記者,今年棉花價格低,棉農利潤空間太薄,已經有不少棉農“棄棉從糧”了。
馬玉珍説:“種棉費時費力,相比種糧,種棉至少減少三四個月的打工時間,如果按打工一天收入七八十元算,種棉和種糧要相差七八千元。”
據了解,德州是種棉大市,常年植棉面積200萬至300萬畝,近幾年面積大幅下滑,棉農紛紛“棄棉從糧”。2008年德州市棉花種植面積290萬畝,2009年231萬畝,2010年下降到155萬畝。2011年在上年度棉價較高的情況下,面積上升到160萬畝,同比僅增長3%。今年已經有不少棉農提前將棉株拔掉,種上了小麥。據德州市棉花協會測算,明年全市的棉花種植面積將下降20%-30%。
棉企集體“硬著頭皮堅持”
武城縣康橋棉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規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記者近日在這裡看到,廠區內靜悄悄的,四五個人蹲在棉花堆裏懶洋洋地撿“三絲”(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學纖維、絲、麻、毛髮、塑料繩、布塊等纖維)。
公司總經理孫榮貴告訴記者,從上個月起開工就不正常了,只是在老客戶需要的時候才生産一點。他説,企業現在是“兩頭難”,一頭是籽棉不好收,棉農惜售心理很強,另一頭是皮棉價低難賣。上個月企業基本夠本,這個月估計要虧三四萬元。
與康橋公司一墻之隔的龍翔棉業有限公司的情況也同樣糟糕。記者來到這家企業的生産車間,看到一名工人靠在機器前打瞌睡。公司負責人呂保峰告訴記者,現在企業是半開工,主要是為了留住工人,以及維護一些老客戶。
孫榮貴和呂保峰回憶,去年到今年的棉花市場可謂是大起大落。去年9月新棉上市,孫榮貴以12300元/噸的價格賣掉了第一批皮棉,之後價格迅速上漲,到11月中旬已經漲到了32800元/噸。“從那之後,好日子就到頭了,價格一路下滑,現在已經跌到了19000元/噸的水平。”
皮棉加工企業陷入困境,下一環的紡紗行業也叫苦連天。河北省邯鄲市匯力棉業負責人萬永明告訴記者,企業有1.8萬紗錠,但目前開工僅6000紗錠。産品是2.8萬元/噸賣出去,而成本價在2.9萬元/噸以上。“即使虧本也不能全停,不然沒法維持工人和老客戶。”他説。
武城縣華一集團是一家以生産精紡棉紗為主的企業,集團董事長孟慶順告訴記者,按當前的市場價格,企業每生産一噸棉紗虧損1500元。“目前因下游實際需求相對萎靡,紡紗廠庫存不斷積壓,現在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他説。
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介紹,今年3月初以來,隨著棉價大幅下滑,棉紗價格也大幅跟跌,紡織企業經營非常困難。5-7月份當地中小型棉紡織企業中,80%左右停産、限産,其困難程度不亞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造成的影響。8月底以來,隨著棉價企穩回升,棉紗銷售有所好轉,停産企業陸續復工。9月中旬以來棉花現貨價格持續下跌,對下游市場造成了一定影響,織布、服裝客戶採購意願不強,致使棉紗銷售受阻,棉紗企業平均開工率只有70%左右,生産經營重又陷入困境。
産業鏈遇困境結構調整是關鍵
馬俊凱説,由於棉花生産基礎薄弱和生産成本大幅提高,價格波動造成全産業鏈遭遇困境,對棉農造成的衝擊最大,這已經嚴重影響了棉農種植的積極性,部分棉花産區種植面積持續下降,明年可能再掀起一陣棉花漲價潮。
對加工企業來説,下游實際需求萎靡、出口環境不容樂觀是最大問題。孫榮貴説:“當前最大的問題是看不到春天,我手機上每天都會收到很多行業信息,但大家都是一片絕望的聲音。”
孟慶順説,國內紡織企業多年來以較低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優勢佔領市場、快速發展。而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迅速上升,國內棉紡織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下降,外貿訂單流失嚴重,這一點從前不久閉幕的110屆廣交會上可見一斑。
據了解,110屆廣交會成交數據不容樂觀,歐美訂單不足,縮減達20%至30%,而且6個月以內的中短單佔訂單總數八成以上,缺乏長單。
業內人士分析,雖然國家臨時收儲政策穩定了棉價,但棉紡行業新一輪洗牌仍不可避免。我國人工成本仍在延續上升趨勢,而國內棉價長期高於國際棉價,資金緊張的局面也將持續,這些對棉紡行業不利的因素很難有根本性改變,因此,棉紡行業將出現新一輪大洗牌,一批資金、技術實力較差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
馬俊凱認為,對於加工企業來説,結構調整最關鍵,只有提高産品附加值,淘汰低品質産品、淘汰落後産能,才是棉紡織企業的出路。紡織行業必須進行技術改造,使産品由低檔次、粗放型向高檔、精細化轉化,並積極研發高附加值的非棉纖維,降低用棉比,減少對棉花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