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家樂福等大超市頻出事 應反思商業大環境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2.7%的人期待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遇消費者訴訟,商家必須自證清白

  本報記者 黃衝

  武漢72歲的汪婆婆跪求家樂福給清白事件最近又有新進展。10月27日,報道該事件的《長江商報》記者鄒茂林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説,10月25日家樂福工作人員再次來到汪婆婆家致歉,並堅持將致歉信落款時間寫成21日,但是汪婆婆堅持應按事實寫25日。雙方因致歉信落款時間發生分歧,最終溝通失敗。10月29日,武漢市消協表示將介入處理。

  據《長江商報》10月22日報道,72歲的汪婆婆在武漢家樂福光谷店購物結賬時,因4袋促銷贈送麥片是否要付費與收銀員發生爭執,被家樂福當成小偷,還被強迫拍照簽字。之後,汪婆婆在家樂福相關負責人面前下跪,請求書面致歉,還自己清白。

  家樂福事件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發帖講述自己在大型超市遇到的問題:從“價格陷阱”到擅自更改食品生産時間,從染色饅頭、問題水餃到假冒“綠色豬肉”,種種令人不快的遭遇層出不窮。大型超市究竟怎麼了?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42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標價陷阱、促銷陷阱、食品安全成為消費者在大型超市最常遭遇的三大問題:45.0%的人曾遭遇“商品標價與售價不符”;40.8%的人曾遭遇“促銷陷阱,引誘消費者”;33.3%的人曾遭遇“假冒偽劣食品以次充好”;32.0%的人遭遇過“修改食品生産日期”;27.9%的人遇到過“食品標簽含有虛假、誇大內容”。

  此外,還有24.0%的人曾被“拒絕合理退換貨”;18.0%的人曾遇到“便衣保安隨意侵犯消費者”。只有12.5%的人表示沒遇到過問題。

  “家樂福事件肯定不是個案,但只有老太太站出來了”

  “家樂福事件肯定不是個案,但只有老太太站出來了。”鄒茂林説,老太太現在擔心,自己年齡大了,耗不起,“現在別人一問起這個事,老太太手就發抖。10月18日出了這個事,之後她每天都失眠。10月20日,老太太來到我們報社,説起這個事情就哭了。我們一起去家樂福時,家樂福工作人員的態度很不好。老太太很著急,當場就跪在那兒了。”

  鄒茂林感覺,家樂福目前還是不太有誠意,也不是很重視這件事。目前出面的最高職位的人就是光谷店的店長,連武漢地區的負責人都沒出面。

  據鄒茂林介紹,在汪婆婆提供給記者的家樂福光谷店保安部報告暨收據上,有汪婆婆的年齡、住址等詳細資料信息。“遺失商品清單”中,將汪婆婆買的西麥、櫻桃番茄、胡蘿蔔都列了進去,總價上還有明顯改動痕跡。處理流程一欄中註明為“教育釋放”。在這張報告暨收據上,分別按了四個手印。

  然而,汪婆婆説,除了落款名字是自己寫的之外,其餘都不是她寫的,包括手印都是偽造的。家樂福在10月25日的致歉信中,雖然承認了該記錄係偽造,但表示這是“員工個人行為”。

  “他們的致歉信把責任都推給了個人。但從法律上説,員工在工作中的行為,公司理應負責。”採訪中,鄒茂林曾看到家樂福風險預防部的門口張貼著一份通知,發佈時間是10月9日,上面寫著抓住一起盜竊事件,員工除了有獎金外,還可以休假一天,上不封頂。後面還貼著一個獎勵,時間也是10月9日,兩位員工因抓竊獎勵各休假一天。“我們的攝影記者正要拍照,一個工作人員看見了,馬上把所有通知全扯了下來。”

  “這些文件可能會對員工有誤導,鼓勵他們用非正規方式來定性別人。”鄒茂林了解到,負責此事的風險預防部,直接受家樂福武漢分公司管理。

  “面對家樂福這樣一個世界500強企業,一位72歲老太太堅持要家樂福書面致歉,不為錢不為名,只為一個清白。”鄒茂林説,汪婆婆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有人拿這事亂講,可以拿書面致歉信證實自己的清白。”

  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後,引起很多人的討論和共鳴。現在北京一家外企上班的劉飛(化名),講述了自己的兩次遭遇。2005年,他去武漢市某大型超市買東西,“我背著雙肩包,揹包外側插著一瓶礦泉水。守門的人放我進去了,我出來時他卻説我偷了一瓶水!我説那水是我灌的白開水,保安也不相信,把我扣在出口附近,買東西的人都奇怪地看著我,估計也把我當成了小偷。一直等到保安經理來,一個道歉的字也沒説,就直接叫我走。當時我氣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還有一次,劉飛在北京國展某大型超市,花28元買了一塊生産日期是當天的奶酪蛋糕,“拿回來才發現變了味兒,中間還長著紫色的黴斑!”

  如今想起這些事,劉飛就有些後悔:“我當時是個老實的窮學生,要是我現在再碰到這種事,立馬打315投訴! 這些事要是發生在國外,這些超市肯定死得很慘!”

  本次調查顯示,在大型超市購物遇到問題時,66.4%的人會“和超市工作人員交涉”;23.6%的人會“找消協投訴”;12.7%的人會“報警,請公安機關處理”;9.9%的人會“找媒體曝光”;5.3%的人會“打官司”。但仍有超過四分之一(25.7%)的人表示會“忍氣吞聲,少惹麻煩”。

  青島市某企業員工張鑫,曾在當地一家超市買過一件背心,標明促銷價28元,出來結賬時他發現收了40元。“我看了好幾遍標簽,不可能看錯的。我本來想退,可看到後面那麼多人排隊,又覺得不好意思,還是付賬了。”

  過了幾天,張鑫看到電視新聞曝光超市“價格陷阱”,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也被涮了。這讓他感覺“很受傷”,“我原本很信賴這些大超市,平時去一趟都跟去個旅遊點似的,沒想到大超市也會騙人。”

  81.1%的人日常生活離不開大型連鎖超市

  儘管亂象頻出,但調查發現,仍有81.1%的人表示自己日常生活離不開大型連鎖超市,其中35.5%的人“差不多什麼都到大超市買”,45.6%的人表示“有些依賴,但不嚴重”。只有18.9%的人表示“離得開”。

  北京大學華人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華都商學院研究部主任杜燁認為,一些大型超市不像一般商店那樣賺取差價獲得利潤,而是靠擠佔上遊利潤——先通過低價把顧客黏住,當有了很大的顧客量,反過來找供貨商收錢。現在很多供貨商對大超市都有抵觸情緒,但又不能不進,因為整個渠道已經被壟斷了。商家要想進超市,得經過層層剋扣,所有的環節都得打點。這樣一來,整個行業就無序化了。

  “另外,壟斷到了一定程度,這些超市就會欺負消費者,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店大欺客。它已經把競爭對手都擠死了,消費者沒有其他選擇,還能指望它不從消費者身上賺取更多錢嗎?”杜燁説。

  企業公民委員會總幹事劉衛華分析,超市亂象之所以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一個重要原因是超市是“窗口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人們幾乎天天都要進超市,超市和消費者的關係太密切了。正因為如此,超市更應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調查中,57.9%的人表示買日用品經常會去“大型國際連鎖超市”;68.7%的人經常去“國內中小超市”;41.3%的人經常去“各種便利店”;20.3%的人去“居民區小賣部”。

  為何人們會去大型連鎖超市購物?理由依次是:貨全,選擇餘地大(71.0%);促銷活動優惠大,吸引人(53.6%);購物環境比較舒服(40.2%);品牌效應(35.5%);離家近,比較方便(32.5%)。還有13.6%的人是因為“購物卡所限,不得不去”。

  大型超市近年來亂象頻出,那麼原因是什麼呢?調查發現,58.0%的人直指“整個商業環境不夠誠信”;54.0%的人認為是“政府有關方面監管乏力”;44.8%的人認為是“壟斷效應,店大欺客”;44.4%的人認為是“我國法律、司法、執法等環節對不法店家制約不力,對消費者保護不力”; 還有33.6%的人認為是“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王繼承説,商業環境由商家、消費者、社會監管環境、政府治理等四部分組成。商家的問題在於拜金主義,缺乏社會責任和持續經營理念。外部因素的問題包括:消費者維權意識差,不願花成本訴訟維權,或者消極等待別人為其維權;社會輿論監督弱;政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缺乏執法動力。

  82.9%的人認為該反思商業大環境

  如何杜絕大型連鎖超市的亂象?調查中,68.7%的人建議大幅提高對商業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形成震懾力;41.8%的人建議對屢出問題的商家,有法律程序逼其退出市場。

  民意中國網一名網友留言,對待家樂福、沃爾瑪、華聯等這樣的國內外大型連鎖超市,應當採取“高壓線政策”,對其違法行為必須毫不手軟、措施到位。

  王繼承説,在西方,一個消費者就可以告倒一個商業帝國,不存在誰強勢誰弱勢的問題。而我國傳統文化把訴訟當做壞事。所以,對敢於維權的消費者,媒體一定要當做英雄來宣傳。“此外,還應該加強專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有了清晰的標準,消費者維權才能有更多的依據。”

  在政府治理方面,他建議,各地都應該把公眾滿意度作為政績考核指標,“只有直接影響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評價和晉陞,他們有危機感了,才有執法的動力”。

  王繼承強調,過去政府部門執法大多是“運動式”的,現在要把“運動式”轉變成“陣地式”——設置一條紅線,只要觸犯紅線,馬上就要處罰。這是實現監管常態化和規範化的一個機制。

  調查中,62.0%的人提出“商家出問題,政府相關監管失職人員也應被問責”;52.7%的人期待“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遇消費者訴訟,商家必須自證清白”;44.3%的人希望“各類國內媒體應加強對此類事件的監督報道,形成有效社會壓力”;40.5%的人表示“消費者應該聯合起來用腳投票,拒絕到欺客超市購物”。

  有人説,目前國內商業環境的壟斷格局已經形成,商業誠信已降至歷史最低點,因此亂象頻出。本次調查中,82.9%的人認為現在已經到了反思我們商業大環境的時候了。

  “在我國傳統的商業環境中,人們會意識到,這是我家的産業,我們家子子孫孫都靠這個。我今天抹一點黑,等於是把子子孫孫的飯碗都端了。”杜燁認為,現在的商業環境已經明顯改變了,企業過於注重銷售規模,員工考核也是以銷售量為主。很多人為保住飯碗,只能做一些短期行為,不去考慮這些行為在幾年後對行業産生的影響。

  “所有人都在為社會不誠信的行為買單。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也是始作俑者。整個社會沒有底線,每個人都不能説自己完全無辜。”杜燁説。

熱詞:

  • 家樂福
  • 王繼承
  • 商業環境
  • 商業帝國
  • 價格陷阱
  • 運動式
  • 致歉信
  • 亂象
  • 打官司
  • 陣地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