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訊 被視為上市公司籠絡人才“金手銬”的股權激勵計劃目前正遭遇失效的尷尬。股價跌破行權價,使得一些公司不得不重新調整激勵計劃,也使一些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夭折”。
Wind資訊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55家公司發佈股權激勵計劃,除了4家公司提取激勵基金買入流通A股進行股權激勵外,其餘用股權或者期權作為激勵標的物的上市公司都公佈了行權價。和10月26日收盤價相比,有94家公司目前股價低於行權價,其中有38家公司尚未實施股權激勵,而另有12家公司已經停止實施或者延期實施。
《大眾證券報》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兩市共有78家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和10月26日的收盤價相比,有多達44家公司的股價低於約定的行權價,意味著激勵對象難以行權。其中絕大多數的公司屬於創業板和中小板,英威騰、世聯地産、三維絲等17家公司的股價低於行權價超過10%。例如亞夏股份約定行權價為65元,但目前股價僅有32.36元,行權已經毫無意義。
曾經的創業板“超募王”——神州泰嶽,近來撤銷激勵計劃引發關注。儘管公司數次修改股權激勵方案,但是二級市場價格令方案不具備可操作性。至9月30日撤銷公告發佈前,其股價報收于27元,已較行權價折價46%。
事實上,今年叫停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不止神州泰嶽一家。《大眾證券報》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發佈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中,目前有15家公司宣佈停止實施或者延期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其中有11家公司來自創業板和中小板。這樣的規模已逼近2008年時的水平。Wind資訊數據顯示,啟動股權激勵計劃後又叫停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2008年有13家,2009年有6家,2010年只有遠望谷一家。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行權困難和市場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最近幾個月中小板和創業板市場遭遇了大幅度的大跌。
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今,已經實施的期權激勵公司共111家,其中有72家股價在股權激勵有效期內跌破過行權價,佔比64.86%。不過,截至10月26日,股價在行權價之下的股票僅有11隻,這意味著股權激勵行權後,大部分股票即使跌破行權價,但仍大概率回補。因此,當出現較多股權激勵股票“破發”時,往往意味著市場處在情緒悲觀和築底階段,被視為市場見底的信號。
記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