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創業板股權激勵回歸理性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1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曾因行權門檻太低被譏諷為“走秀”“送紅包”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以來,股價大幅下跌,甚至遠遠低於股權激勵約定的行權價格。Wind數據顯示,目前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中,有46家提出了股權激勵計劃。但對照21日的收盤價,其中有37家公司當日的股價低於行權價。創業板公司股價與行權價的集體倒挂使得股權激勵陷入了兩難困境。

  常説“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是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靠股權激勵留住管理人才,尤其是核心技術人才,成了很多創業板公司的選擇。股權激勵也因此被戴上了“金手銬”的光環。

  股權激勵屬於長期激勵的一種形式,直接目的是吸引和激勵人才,調動員工積極性,終極目的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優秀業績,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一些創業板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因為行權門檻低、激勵方案覆蓋範圍廣,以及行權價格低,備受市場質疑,被市場譏諷為“走秀”“送紅包”。

  以神州泰嶽為例,其股權激勵方案覆蓋280名公司員工,意味著對於一家人數約3000名的IT企業,有近10%的員工可以分享資本市場的鉅額財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劉楠楠寫的一份報告認為,創業板公司中自然人為實際控制人佔絕大多數,在實施股權激勵過程中,不存在諸多障礙,這也可能造成有些公司錯把股權激勵當成了員工福利、利益均沾的方式,這一行為向投資者傳送的信息可能不是激勵而是造富分錢,這不僅影響了資本市場對公司的認可度,而且如果員工對股權激勵的本質缺乏認識,只圖眼前利益的話,實施股權激勵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然而,在創業板開板初期,由於市場的追捧導致“三高”嚴重,在當時熱烈的市場氣氛之下,一些公司將行權價格定得較高。武漢科技大學教授董登新認為,企業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時,為了與當時的市場行情和業績目標相匹配,有意識地將行權價設定在高位之上。在市場情緒的助推下,行權條件的設置不一定符合企業的真實情況。因此,當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泡沫慢慢縮小之後,原本看似近在咫尺的行權條件,突然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股權激勵計劃可以著眼于激勵,也可以著眼于福利。但最終目標都是要激發人才潛力,並且不對其他投資者及公司長遠發展産生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使得員工能夠真正和企業共同成長、分享成長收益,仍然是考驗企業家智慧的一個難題。

  長城證券研究所所長向威達建議,企業在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時,對於行權條件的設定要嚴肅、客觀,從而儘量避免股權激勵計劃流産給員工帶來的消極影響。董登新則説,“股權激勵計劃是勞資雙方在利益上的一場對賭,在資本市場大幅變動的情況下,雙方都要做好讓利的準備。”

  也有專家認為,股權激勵不應該以員工獲得股權了事,還應該有一套嚴格的制度體系,不僅要設立前置條件,還要設置激勵對象獲得股票後的約束條件,防止激勵對象集中拋售,甚至套現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