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大量遊資進入推高價格 動蕩困局有望走向正軌
“西部藥都”隴西正在煎熬中期待蝶變新生。
今年4月,媒體曝光當地愈演愈烈的中藥材“硫磺熏蒸”現象後,甘肅省隴西縣為外界所廣泛關注。
一場“掃磺”風暴隨即刮過。對這個中藥材種植大縣來説,今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即使放大到整個甘肅,中藥材還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挑動社會各相關利益群體的慾望。
隨著這個擁有2600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省實現了糧食自給,受種植比較效益和市場需求拉動,種植結構優化,藥農種植積極性提高,甘肅省中藥材生産呈現持續規模化發展的強勁勢頭,以致在2007年便以224萬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位列全國第一,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中藥材優勢主産區之一。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趕赴隴西調查遍訪農戶、藥商、藥企,試圖厘清這條複雜鏈條上的各個環節,並從中尋找西部中藥材産業健康發展的啟示。
“劣幣逐良幣”
在自家院子裏,43歲的農民梁小彥説,他已經有10多年不種小麥了。自1985年開始,當地農民已逐漸減少糧食種植面積,開始大規模種植黨參。
梁小彥家有5口人,18畝土地,全家所有的收入基本都來自土地。今年他種了6畝甘草、4畝黃芪、3畝黃芩,剩下的全部是土豆和蔬菜。
3年前,他還遠在浙江打工。他用打工10年積攢的10余萬元作為資本,開始嘗試收購藥材。現在,他擁有“雙重身份”——既是中藥材的種植者,又是倒賣藥材的商販。
他很快發現,從販賣藥材中賺取差價要比賣苦力掙錢容易得多。2010年,他手裏的甘草和黃芪價格都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式的價格狂飆。甘草從每斤5元漲至18元,黃芪更是從每斤7元漲至22元。僅僅過了一個短暫的臘月,他便從囤積的藥材中輕鬆獲利兩萬多元。
他現在依然在抱怨自己“出手太早了”。如果再晚點兒,他還可以從這輪中藥材漲價中獲利更多。
農民梁小彥的致富故事僅僅是一個縮影。隴西縣首陽鎮總人口4萬多人,從事藥材個體加工和販運的就有1.2萬多人。這還不包括常年在此駐紮的來自安徽亳州等地的大量客商。據稱,這裡的黨參交易量佔全國交易量的70%。
正如它依舊破爛不堪的街道和農村集貿市場的氣息所昭示的那樣,儘管作為西部中藥材集散地的首陽鎮名聲在外,但整個産業依然停留在“小、散、低、弱”的混亂狀態。大部分加工企業主要從事清洗和切片等,加工場所簡陋,手段原始,工藝落後,産品質量很難控制。
更為可怕的是,産業上遊小加工作坊的無序增加,在長期失范並缺乏産業政策引導的情形下,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劣幣逐良幣”的後果,包括生産、流通在內的整個醫藥産業均遭到巨大的傷害。
中藥材被硫磺過度熏蒸的“惡瘤”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中。商家過度熏硫,主要是為了有利銷售。過去的10年間,大起大落的中藥材價格讓這個産業充滿了投機的誘惑。數量不菲的藥販子應運而生。“囤積居奇”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低價吃進,待價而沽,高位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