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蘇交科IPO疑點追問:消失的研發費用流向了哪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08日 06: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上期本刊發表《六問蘇交科》一文,針對該公司招股説明書披露信息中存在的種種疑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其中涉及到關於控股子公司劍平瑞華真實經營情況的質疑,並大膽推測劍平瑞華的實際經營權和控制權很可能旁落于“小股東”劍平國際。為了進一步印證此項推測,本刊記者特赴劍平瑞華公佈的註冊地址,即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路8號尚都國際中心A座2515室實地查訪,然而查訪的結果卻使得劍平瑞華與“小股東”劍平國際之間的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在蘇交科子公司劍平瑞華公佈的尚都國際中心A座寫字樓一層大廳的指引標牌上,能夠很容易地找到位於2516室的“劍平國際”標識,但是在本應屬於劍平瑞華公司的2515室的標識名稱卻為“jpigroup”,這一標識卻是劍平國際的英文標識,而與劍平瑞華公司的英文標識“jpienviron”完全不一致。並且記者在兩家公司辦公的尚都國際中心A座寫字樓第25層發現,2516室的劍平國際門廳敞亮,但是卻始終未能找到劍平瑞華的蹤影,因為在2516室隔壁只有“2515室”的標牌卻沒有房間,由此不難推斷出劍平國際將2515室和2516室打通,同時只保留了2515室的入口和公司標識。

  從中不難看出蘇交科的控股子公司劍平瑞華,與其另一股東劍平國際之間至少沒有做到辦公場地分開,“同在屋檐下”的經營狀態很容易令人進一步懷疑其工作人員和經營業務有效分離,劍平瑞華的經營獨立性何在?在註冊的辦公大樓內連自己的公司標識都找不到,客戶又怎麼可能找得到?連歸屬於自己的辦公場所都不存在,又有什麼理由相信這樣一項類似于“皮包公司”的投資,能在未來5年賺到696.41萬元的經營凈現金流入?一連串的疑問直指蘇交科的控股子公司劍平瑞華的詭異經營,其間隱現著或許不過是一樁被“空殼化”了的無效投資。除此之外,蘇交科還存在著三大疑問待解。

  消失的研發費用流向了哪?

  招股説明書披露,蘇交科母公司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發生自主研發費用分別為1093.13萬元、1269.9萬元和1383.54萬元,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僅是母公司的發生金額,至於納入合併報表範圍的其餘14家一級控股子公司和4家二級控股子公司是否發生了研發費用,招股説明書中並未予以披露。我們暫且估計這些子公司和孫公司均未進行研發投入。

  根據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研發投入金額只可能計入兩個會計科目,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無形資産,其餘部分計入當期管理費用。同時參見蘇交科會計報表附注的信息披露,無形資産項下僅涉及土地使用權和外購軟體兩類項目,並未涉及研發支出等相關科目,因此可以斷定蘇交科在2008年到2010年間計入管理費用的研發投入金額至少不應少於前文披露的金額。

  儘管蘇交科財務報表附注的費用明細表中並未按照會計科目逐一披露發生金額,但是清晰可見未涉及“研發費用”的相關字樣,則推斷該公司將這筆費用計入了“管理費用-其他”科目。但是此科目2009年發生金額總共只有969.68萬元,相比當年度母公司研發費用發生額1269.9萬元還少573.22萬元,約佔當年度合併口徑下稅前利潤總額9008萬元的6.36%。這顯然違背了正常的財務邏輯,則該公司很可能存在漏計費用或者延遲計入費用的利潤操縱行為。

  參考2010年的相關數據,“管理費用-其他”科目發生額為1561.59萬元,也僅比當年度母公司研發費用發生額高178.05萬元。但是問題在於對於一家營業收入過10億元、擁有員工總數高達1794人的企業集團來説,不足200萬元的其他費用顯然是不夠的,則問題很可能還是出在研發費用計入上面,足見蘇交科在研發投入方面會計核算之混亂。

  技術領先還是銷售為先?

  在蘇交科招股説明書業務情況部分中,對於該公司的技術領先優勢不吝溢美之詞,從中不難令人感受到公司的經營模式應當以技術研發及應用為先,因此通常來説在人員聘用方面也應當以技術類人員為重點,這進一步應當在技術類人員薪酬待遇較高中得以體現,但事實上卻遠非如此。

  雖然蘇交科招股説明書中並未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披露,但是通過相關財務數據分析卻不難發現,技術類人員薪酬相比管理、銷售都要低廉很多,絲毫沒有體現出“技術創造價值”的附加值成果。

  從該公司披露的員工信息來看,2010年末共有員工1794人,其中銷售類員工58人,這部分人員的人力成本對應著營業費用中的“營銷人員費用”科目共計1854.48萬元,折合人均年收入31.97萬元(含社保、福利等,下同);管理類人員285人,相關人力成本對應著管理費用中的“管理人員費用”科目共計4825.05萬元,折合人均年收入16.93萬元。而該公司2010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發生額共計19959.12萬元,折合全體人員人均收入11.13萬元。儘管在該公司員工構成中,技術類人員數量佔有絕對優勢,達到了77.42%,但是在收入方面卻沒有絲毫優勢可言。而銷售類員工人均收入超過技術類人員的三倍。

  從中不難發現在該公司實際經營過程中,首先看重的是銷售,而非是技術研發,而這是否有悖于該公司的“創新型”、“技術型”形象?這很可能映襯著該公司所獲取業務的手段並非是依靠高質量的技術水平,或許高超的銷售水平才是實現該公司業務增長的原動力。

  當然,這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在銷售人員工資當中包含不方便列支到費用中的公關支出,這部分支出對於像蘇交科這類嚴重依賴於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招標類企業來説,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從該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2010年度共發生招待費、差旅費、租賃費1150.33萬元,約佔當年度營業收入的1%,這意味著招待費一項發生金額很可能低於《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規定的0.5%的扣除標準,這意味著什麼恐怕每一個財務人員都心知肚明。

  主營業務後續發展乏力?

  在2008年到2010年這三年間,寶應縣政府都是蘇交科的第一大客戶,三年合計對該客戶實現營業收入金額為60270.1萬元,其中2009年和2010年對此客戶實現的營業收入金額佔全部營業收入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可見此項收入來源對於蘇交科的經營業績來説是舉足輕重的。

  根據寶應縣統計局公佈的《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該縣在2010年建成幹線公路30多公里,完成投資5.25億元。而蘇交科2010年對該縣政府的營業收入就高達3.1億元,這意味著該縣政府把幹線公路工程中60%的業務全都交給了蘇交科一家公司,可見二者合作過程的“親密無間”。但是這個給蘇交科帶來巨大利益的“財神”,眼看就要到期了。

  根據招股説明書“重大商務合同”部分的信息披露,針對寶應縣政府名下燕寧公路報應段的銷售合同共有兩項,合同金額分別為32263萬元和31932萬元,在全部重大商務合同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位。這兩個項目其中一項已經完工,另一項完工程度也達到了85%,這意味著對於蘇交科過去三年貢獻最大的兩筆業務即將到期。但是其餘尚未開工的重大合同金額卻均為千萬元級別,對於蘇交科的業務和利潤貢獻顯然無法與燕寧公路寶應段相比,上市後的蘇交科是否還能夠保持以前年度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