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打通經濟血脈:國家交通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紀實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30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實現信息聯網後,浙江的物流效率提高了30%—50%,準確度達到95%以上

  早上剛撈起來的舟山海鮮,中午便上到了杭州老百姓的餐桌上。這是浙江長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依託交通運輸物流平臺“小件快運系統”的“傑作”。

  “原來全省90多個小件快運企業在信息化上各搞各的,燒錢不説,結果是聯網很困難,誰也做不大。政府幫助我們建立了統一的基礎交換共享平臺後,同時免費提供基於平臺的應用軟體,企業成本下降了10%左右。”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奕説。除了小件快運系統,長運還在物流信息平台下應用了運輸信息系統和倉儲信息系統。這3個系統,如果全部靠長運自主開發,至少要投入200萬到300萬元。

  和全國一樣,浙江長期以來被傳統運輸業“低小散弱”的局面所困擾。信息“孤島”,産業鏈無法整合,差錯率居高不下——信息化水平低已成阻礙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2007年,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決定著力建設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臺。政府免費提供物流環節鏈各部門所需的通用軟體,企業按照標準接入平臺,從而實現全行業物流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平臺建設2007年啟動,2011年初,該平臺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由省際平臺上升為國家平臺。目前,平臺會同日韓兩國組建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正向國際性物流信息平臺邁進。

  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已經推出包括通用網站、小件快運、集裝箱、貨代、倉儲等14套軟體,有3900多家物流企業、物流園區使用了免費通用軟體和數據交換。“企業已因此節省信息化投入2億至4億元,如推廣到全國擁有貨運經營的543.3萬戶物流企業,節省費用可達數百億元。”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郭劍彪説。實現信息聯網後,浙江的物流效率提高了30%—50%,準確度達到95%以上。

  到“十二五”末,平臺將整合50萬家物流企業,每年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千億元

  在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臺的子平臺——車貨交易平臺上,物流相關方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達成交易,“車”和“貨”能相互得到匹配,避免了大量貨車空駛。浙江新華書店通過平臺和上下游的運輸公司聯網後,單據交換準確率提高到99.99%,信息及時性可以提高3小時以上。衢州大華等物流基地通過平臺實現了和其他物流基地、寧波舟山港等地“一卡通”,方便了車主,避免多頭辦卡,大大提高了通卡效率。義烏江東貨運市場運用平臺提供的物流基地通用軟體和交換服務後,可直觀、準確地對園區內入駐業戶、車輛進出、車貨交易等進行管理,服務效率提高17%,入駐業戶數和車輛數增加了兩三成。

  物流信息化技術應用提高了政府對物流運輸行業的監管能力。交通運輸“物流電子樞紐”保障部經理胡婷介紹説,如今,工作人員只要輕點鼠標,就可實時查詢到全省危險品貨物運輸車輛實時流量和流向情況,所運危險品名稱、駕駛員及押運員等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經過4年的建設運營,這一源於浙江、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公益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已進入穩步發展期。預計到“十二五”末,平臺將整合50萬家物流企業,軟體用戶超過10萬家;實現國內12個港口(物流園區)和日本、韓國的港口信息系統互聯,把服務網絡向東盟及其他亞洲國家延伸。保守測算,平臺每年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