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從北京到廣東,從四川到浙江,全國多個地區爆發魚精蛋白緊缺、心臟外科手術被迫暫停的情況。此前毫不引人注意的這種每支售價僅幾元的心臟手術獨門止血藥“魚精蛋白”,一下子聲名遠揚。(《中國經濟週刊》9月27日)
“魚精蛋白”斷貨危機打開了一扇窗:獨門止血藥原來可以便宜到每支僅兩元多錢。在普通百姓的認知裏,重要的藥一般都貴得離譜兒。
“救命藥”其實也可以如此廉價!可惜,如今廉價且好用的藥幾乎都瀕臨絕跡之險。以前感冒了,打幾支便宜的柴胡就可以治愈;現在感冒了,即便是到社區衛生所,被推薦的往往是價格高出柴胡幾倍的新藥。上點年紀的人,可能都還會記得1元多的國産破傷風針、2.5元的洗腸藥蓖麻油,但現在還有多少人能記起這些“老藥”的名字?嗓子發炎了,醫生開的多是頭孢,誰還記得以前的青黴素?頭孢動輒十幾元,而青黴素才區區兩元多。物美價廉的老藥逐漸不見了,利潤驅動而已。有藥廠負責人透露,很多廠家只生産頭孢類製劑,因為其利潤遠遠大於青黴素,在頭孢的大利潤衝擊下,生産青黴素的廠家也就越來越少。
“魚精蛋白”為何會全國性斷貨,儘管有藥企表示“受工業污染、原材料數量及質量出現下降”,但無論醫院還是藥企都承認,該藥價格過於低廉,其生産積極性受挫是主要原因。一些醫藥代表表示,“魚精蛋白”斷貨或許是因為企業與主管部門的博弈:魚精蛋白是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過低,生産企業便以此“逼宮”相關部門為鼓勵企業生産而提高藥品價格。“魚精蛋白”斷貨讓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新醫改強調公益性回歸,僅僅把目光盯在醫院身上還遠遠不夠。
去年兩會期間,戴秀英等全國政協委員在“關於儘快解決市場上廉價藥品短缺的提案”中指出,對國內12個城市42家醫院臨床用藥情況的調查顯示,醫院廉價藥的缺口高達342種,其中30種藥的價格在10元以下。老百姓“看病貴”,一方面是因為中間環節如醫院對藥物加價過多;另一方面是生産企業從源頭上“切斷”了廉價藥的根源,後者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常常被老百姓忽視。
基本藥物制度推行之後,一些廉價老藥一旦進入基本藥物目錄,很快就消失了,據説都是因為相關藥企以入選藥品利潤下滑為由,改為生産其他藥品。藥企更願意向醫院和藥房提供利潤更高的新藥,患者也只好變相地被迫使用這些價格高,但療效可能只與老藥相當的新藥,進而只能掙紮在“看病貴”的困境中。
新醫改強調公益性回歸,無論是衛生行政部門還是普通百姓,其著眼點往往落在醫院身上,其實藥企的責任也不容忽視。如果不能保證廉價藥物的充分供應,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廉價藥品的生産和使用問題,醫改公益性回歸的困局就難以徹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