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誠信背後的文化缺失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來,一些領域和部門的誠信及操守受到質疑。同時也引發人們對社會誠信面臨危機的熱議。聯想到近期食品業發生的“地溝油”等惡性事件,這些不僅關乎商業信譽,同樣關乎社會誠信。

  公眾對社會誠信的質疑遠超出某些事件本身,更多的人關注的是能在制度透明、規則明晰的環境裏輕鬆而正常地生活。如果在最具有公信力和公眾期待的領域,人們都可能失去信任,如何還能讓公眾對社會生活未來有信心?

  社會誠信面臨危機,“傷”的是社會的正常秩序,“傷”的是每一位公民自身的權益。社會誠信危機會擾亂正當的社會價值,造成社會普遍的冷漠。誠信體系的建構和維護關乎社會秩序,更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在一些地方,社會誠信危機效應的放大,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扭曲的折射,是社會缺乏對應當的價值的自覺和弘揚,更是缺乏對至善的祈向。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風尚和誠信意識本應日益增強,決不能落到每個人把所有人當成不可信任的他者之地步,與他人打交道,成了一件讓人普遍焦慮、恐懼的事,這是應當引起各界關注和警惕的。

  當前,應對社會面臨誠信危機,如何重拾信心、重樹誠信形象至關重要。

  首先,“先立乎其大者”在於針對社會癥結培育有誠信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土壤,進行社會契約的制度性建設。文化誠信意識重在自覺,文化是制度之母、體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價值立,則秩序井然。有了對文化價值的祈向,人就有了精氣神,社會就有了進步的巨大動力。固然誠信危機的克服重在制度建設,但更根本的是文化意識的培育和價值的引導。

  其次,加強社會和新聞媒體的監督,進一步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話語權。政府機構要力戒一個腔調不著邊際的“整改”,官腔官調,哪見真誠?不透明怎麼取信於民?企業和單位要有社會責任意識,要明確和擔當社會責任。只有制度的完善與誠信意識的匹配,才能使誠信見諸實踐和日常生活的細節,而不至於使誠信陷入被踐踏的境地。

  文化意識缺失,制度就難以建立,即使建立也難以執行。制度不是萬能的,無法救贖失信的人心。直面危機,救贖人心和社會責任心至關重要。沒有文化意識支撐的社會契約就是一具毫無血肉的骨骼,它怎麼會有生命力?誰也不願意生活在沒有契約和不相信契約的社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中國經濟網信用頻道】(地址:http://finance.ce.cn/xin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