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街頭,寫有儒家學派箴言名句的標語隨處可見,時刻提醒著人們要以禮待人,以誠待客。
身為孔子的75代後裔,47歲的飯店老闆孔祥苓只有小學文化,也背不出太多聖賢名言,但“孔子後人”的身份讓她從小就覺得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要比別人多一些。
“他老人家就是我做人的標準。在家孝敬公婆,在外樂於助人、關愛員工、誠信經營、不欺不詐、不要不義之財,這些我敢説我都做到了。”她説。
孔祥苓一直挂在嘴上的“他老人家”指的就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把誠信作為立人之道、為政之本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祥苓曾被評為山東省文明誠信個體工商戶,樂善好施的性格也讓她在當地小有名望。
從上世紀90年代借錢開小吃店以維持生計,到如今擁有近40名員工的魚食館,孔祥苓始終保持著一種習慣,就是什麼原料都要好的,而且要親自去市場買才放心。
“為的就是把飯做好,坑人的事堅決不做,絕不能給他老人家丟臉。”她説。
然而,面對利益的誘惑,並非每一位商家都能秉持嚴格的道德自律。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遭遇誠信危機。
溫家寶總理曾指出,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他還提出,企業家的身上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中國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誠信。”曲阜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在楊朝明看來,誠信道德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瓶頸”。在破解這一難題的過程中,制度約束、政府監管固然重要,道德自律也不可忽視。
他認為,中國今天需要涌現更多的以儒家道德來規範自己商業行為、以産品和服務的質量誠信為特徵的“儒商”。
儒家學派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至今仍對中國人的行為舉止有著深刻影響,其中的“信”即為“誠信”。
中國共産黨在2006年10月召開十六屆六中全會時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將之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而誠信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個經營者真正配得上‘儒商’這個稱號的話,那麼他必須做到誠信。一個不誠信的商人可能成功於一時,但不可能成功於一世。”楊朝明説。
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中有著諸多關於誠信和如何做人的表述,如“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等。
但楊朝明認為,“是不是‘儒商’,關鍵不在於他對儒學理念的研究有多深入,而在於對儒家倫理道德的實踐程度。”
“‘儒商’,就是有良心的商人。”在曲阜孔廟附近經營文化旅遊産品的王惠平向記者坦言自己的理解。
“對我來説,(講誠信)就是童叟無欺、中外無欺。客人買不買東西,我都熱情接待。”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