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何鴻燊與LV投資項目施工致周邊一居民樓沉降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林瑯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幅4年前完成出讓的商業用地,因施工導致周邊的一居民樓出現“沉降”,不得不拆遷。這一拆遷賠償問題“糾纏”了2年之久。時至今日,毗鄰長寧區尚嘉中心的聯建新村居民,仍然為最終協議方案的落定商討不止。牽涉其間的,便是有著“澳門賭王”之稱的何鴻燊與LVMH兩大巨頭。

  周邊居民樓成“樓歪歪”

  2007年初,公告號為“20060508”的一幅土地掛牌完成出讓,買家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以14.32億元人民幣價格,將這幅商業用地納入囊中。當時的資料顯示,該幅地塊總面積為18770平方米,土地樓面地價為19073元/平方米。在同期的5個地塊中,這一交易價格為最高價。

  眨眼間,距離當初拿地已4年,以“尚嘉中心”為名的商業建築群體亦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

  公開資料顯示,尚嘉中心的具體位置為仙霞路以北、遵義路以東、紫雲路以南、聯建新村以西。由一幢超高層商務塔樓及附屬商業裙房組成,地上建築28層,包括了4層商業用房和24層塔樓,建築物總高134米。被捲入糾紛漩渦中心的,便是毗鄰尚嘉中心的聯建新村。

  位於紫雲路上的聯建新村,為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工房建築社區。如今的情況是,社區內的部分住房,已出現沉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在現場發現,聯建新村西邊的5排樓房,與尚嘉中心的施工現場僅僅一墻之隔。目測下來,有些居民的住房與腳手架相距只有數米。

  “這兩年來,天天忍受著噪音和燈光影響,後來慢慢的,發現房子開始沉降了。”小區居民朱阿姨告訴記者。説話間,隔壁工地的施工聲音始終不絕於耳。

  記者發現,無論是走廊陽臺還是外立面墻體,肉眼均可看見不少裂痕分佈其間,有些墻體産生錯落之後,上下之間約有5公分落差。每棟門牌號樓的入口處,均裝有一扇防盜大門。朱阿姨説:“發生沉降之後,這門已經完全推不動了,最後把門前地基向下挖了幾公分才重新能夠使用。”居住在這一樓層的王阿婆門前,原本水泥堆砌而成的走廊墻體裂開了大半,王阿婆的家人最終用磚塊嵌入裂縫才完成了修補。

  眼看成了“樓歪歪”,而解決方案仍在協調之中。在居委會特地設立的接待處,墻上懸挂著一幅受損部分房屋結構恢復性大修的工程進度表,明確將5排建築物中需要維修的門牌號羅列出來,但現場圖表標注的“評估完成率”等細則各欄中,仍然顯示為空白。

  據悉,尚嘉中心的開發商曾向居民們提出過“原拆原回”的協議,即將這5排建築物拆除之後重建,居民根據現住面積實行1:1的補償。不過,這一方案卻並未獲得全部居民的接受。部分居民對搬回市中心位置表示接受,但仍有居民不滿意。

  兩大巨頭背後隱現

  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當年力排群雄拿下“長寧區100街坊16/1丘地塊”時,其背景來歷始終為市場焦點所在。

  自2007年11月,尚嘉中心便成立了項目公司上海力仕鴻華房地産發展有限公司。記者查實後發現,該公司股東發起人為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經營範圍註明為“在受讓地塊內從事房地産的開發、經營和物業管理”。

  不過,另有公開信息表明,隱身於尚嘉中心背後的投資商,實為歐洲LRE房産公司和澳門特區旅遊娛樂集團旗下澳娛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後者的企業網站信息表明,作為何鴻燊名下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其業務主要致力於內地的房地産事業,而尚嘉中心便是開發項目之一。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與何氏家族合作的,是LVMH旗下的一家相關投資企業,2010年,何氏家族相關人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何家將與LVMH聯手,“會在上海虹橋建LV大廈,估計要幾年時間完成。”

  當地一家仲介企業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動遷消息愈傳愈烈,聯建新村在二手房交易市場上的掛牌房源非常稀缺,根據最新的行情,一套28.9平方米大小的1房房源,單價就為30174元/平方米。“租賃行情倒還可以,當前50~60平方米大小的,月租金為2000元。”上述仲介人士稱。

  “如果 原遷原回的方案最終通過的話,開發商的資金壓力並不大。”一家上海本地房企負責人認為。按照目前的建安成本計算,多層建築毛坯房的投入資金大約為每平方米3000元,即使將裝修計算進去,提升至5000元/平方米。“考慮到目前房地産市場的多重影響因素,這一方案是較為合理的。”該人士稱。

  據悉,當年Shanghold Investment Limited以19073元/平方米單價獲取該幅地塊時,曾有業內人士進行過測算,認為其項目成本可能逼近3萬元單價大關。如今對於面臨糾紛的開發商而言,這一最終成本支出仍有上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