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方面是貨幣政策的持續緊縮,給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造成前所未有的壓縮;另一方面是大規模的脫媒資金,依附於商業銀行且呈日益增加之勢進行體外循環。
必須透析以上商業銀行表裏兩方面的運營模式,我們才會明白,為何在今年信貸規模劇減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仍可獲得高額利潤。
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貨幣緊縮力度,可謂歷年罕見。8月末,中國M2餘額為78.07萬億元,同比增長僅13.5%,M2增速連續五個月保持在16%以下。M2的如此低速增長,僅為中國改革32年來M2平均增速的一半。
但即使在如此緊縮的政策壓力之下,今年上半年,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仍取得了凈利潤平均同比增長32%的業績。
加息等貨幣緊縮政策並未能有效吸附存款,與未能拉低商業銀行利潤率一樣,同樣令人詫異。據統計,僅9月上半月,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存款額,就較8月末減少了4200億元左右。存款額度的急劇減少,令人懷疑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就吸附市場流動性而言已經失效。
實際並非如此,市場流動性減少是真實的,只不過這些“存款”已變為商業銀行的體外循環。而這卻是今年商業銀行在貨幣緊縮、在巴塞爾協議Ⅲ(存貸比)等多重考核壓力之下,仍獲得高額利潤的根本原因。
依附於商業銀行進行體外循環的資金,僅今年上半年,即以理財産品等形式發行逾萬款,同比增長超過100%,募集規模早已超過去年全年。
而由此募集的鉅額資金,亦是今年商業銀行存款額度劇減的主要原因,因為儲戶通過購買“銀信合作”的理財産品,就可以獲取超過銀行存款利息1/3左右的收益,且從表面上看並無風險。
正是如此眾多“銀信合作”的理財産品,使商業銀行既可以繞開央行、銀監會的監管,又可以解決信貸規模受限所帶來的“無米之炊”的窘境。
但如此“金融創新”,並不能説明商業銀行業務在轉型,因為包括“銀信合作”在內的金融脫媒手段,本質上仍然是與傳統信貸相同的利差模式。
這顯然與央行當初制定趨緊的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脹加劇的同時,又可以對商業銀行進行倒逼轉型的初衷相違背。
信貸緊縮不可能倒逼商業銀行轉型,因為只要有壟斷經營和高額利差事實存在,商業銀行的路徑依賴就會持續,這亦是2005年匯率體制改革後,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模式仍然單一的根本原因——截至目前,信貸利差收入仍然佔我國銀行業總收入的90%左右。
一直難以改觀的利差管制,不但會造成儲戶對銀行持續的利率貼補,從而不得已追逐更高收益但亦會形成系統風險的“銀信合作”等理財産品,而這更會讓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動力消散。雖然,今年初央行就利率市場化已開始試點,但試點範圍仍主要限于城市商業銀行為主的中小銀行,而試點項目亦僅限于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場化。
當享有存貸利差“天然福利”的時候,指望商業銀行有業務轉型的動力,指望商業銀行能夠滿足中小企業融資等社會需求,可謂癡人説夢。而對於諸如銀信合作的所謂“創新”,除了讓商業銀行逃避金融監管,推高貸款市場利率外(高出央行貸款基準利率一倍以上),還會為未來的金融風險埋下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
信貸收縮難逼商業銀行轉型,在缺乏嚴格金融監管的前提下,只會造成商業銀行的違規操作,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