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希臘、意大利……歐元區“爛蘋果”腐爛的程度愈來愈甚,而市場對於這些國家接連不斷的壞消息的反應似乎越來越顯波瀾不驚。“當前更具威脅性的是歐元區銀行業暗潮洶湧的潛在風險,如果銀行業的狀況得不到改善或是進一步惡化的話,銀行業發生危機的後果將要比希臘退出歐元區來得更為嚴重。”一位德國銀行業內的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
壓力測試不能“自説自話”
昨日,有消息指出,歐盟高級財政官員準備的一份機密文件顯示,歐盟銀行業壓力測試使用的是過時的宏觀經濟假設,沒有反映出壓力測試結束時主權債務市場所遭受的強烈震蕩。這些官員呼籲監管機構在明年的壓力測試中引入時效性更強的情景假設。
其實,此前兩次由歐洲銀行管理局公佈的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不僅沒能受到市場承認,反而遭到市場多方質疑。“可能是出於政府及公共機構形象的考慮,歐洲的官員們總是把前景想得過於樂觀,常常寄希望於傷口能夠自動癒合。由此,歐元區內主事者們態度的轉變是解決歐元區危機的第一要務,如果歐元區的官員們仍舊保持當前這種‘不想竭盡全力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歐元區銀行業的危機也許就在不久之後。”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該分析人士進而建議,歐元區應該在短期內再進行一次銀行業的壓力測試,“一方面,新的壓力測試要對假定的宏觀經濟形勢有進一步惡化的充分預估;另一方面,歐洲不能再進行‘自説自話’式的壓力測試,應該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這類的國際機構共同參與到歐元區銀行業的壓力測試中來,這樣結果將更具説服力。”
重組好時機並非當下
的確,無論是德銀、法興或是其他歐元區銀行,自2008年的金融風暴後,資本充足率都得到了改善。然而,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則出現了惡化。“目前,歐元區銀行普遍陷入融資困難的瓶頸。高額的融資成本以及銀行內部資金的外逃,使得銀行業的信貸業務受到很大影響,也讓缺乏銀行信貸支持的歐元區實體經濟更加艱難,如果持續下去,將是一種災難。”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歐洲央行委員、芬蘭央行行長Erkki Liikanen日前在一份題為《芬蘭央行季度貨幣政策與國際經濟報告》的文件中發出警告稱,歐洲債務危機導致投資前景更加不確定,同時歐洲經濟增長前景整體轉弱,貸款損失上升的風險也因而增加。他表示,目前歐洲的銀行業需要資本重組,這是重建市場對金融系統信心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但最終仍需由銀行的股東們做出決定。
對此,孫茂輝則認為,當前糟糕的經濟環境並不利於歐元區銀行進行業務模式的轉型以及銀行的資本重組,“一方面,目前銀行進行轉型及重組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銀行業的資本重組很可能進一步引發市場的恐慌。因此,這無疑將進一步擴大歐元區銀行業的風險”。
此外,孫茂輝還指出,不能將銀行業的問題單獨列出,“要降低歐元區銀行業的風險,當前最重要的是切實解決歐元區債務問題,讓其能有喘息之際,同時加強金融監管。而對於業務、資本的重組、整頓,則需要更好的時機,顯然當前並非是好時候”。(付碧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