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蒸功夫”背後的江鎮包子産業 年收入4、5億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順著“蒸功夫”的源頭,一個叫“江鎮”的小鎮逐漸清晰。江鎮人憑藉20多年的努力,開創出江鎮包子品牌。

  一早餐鋪老闆在外地做了18年包子,他稱早些年做包子並未賺到大錢。賺錢是最近五六年的事。這與香料香精店在江鎮鎮生根發芽的時間不謀而合。

  江鎮包子走向全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時,農民工開始涌向城市。江鎮人也開始走出家門。

  每天早6時許,安徽省安慶市懷寧002縣道邊,黃老伍、何世奇等蒸籠店開始傳出劈竹、鋸木之聲,劃破江鎮清晨的寧靜。

  江鎮,位於安慶市區以西的懷寧縣,東南西北四條街連起了約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位修鞋的老者稱,鎮上有約4萬人口。

  江鎮東西兩端,各有一個龍門架。龍門架上寫著“中國面點師之鄉歡迎您”。

  每日,在陽光還沒照亮面點師之鄉時,江鎮鎮北街一家早餐鋪的面點師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我們每天兩點多鐘就起床幹活。”早餐鋪的老闆娘稱,這樣的生活習慣保持了18年之久。

  兩個月前,這對年近六旬的老夫婦回到老家江鎮,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年紀大了”,早餐鋪的男主人的言語中,頗有幾分落葉歸根的意思。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交之時,是中國農民工涌向城市的一次高潮期。江鎮人也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夫婦二人稱,江鎮人一開始也有進入工廠打工的,但後來逐漸在做早點上形成了規模。這樣的出走以家庭、親戚為紐帶,一帶十,十帶百。1993年,他們放下7歲的幼子,開始到外地做包子。談及出走原因,男主人稱,“家裏窮唄。”

  包子利潤流回家鄉

  對於在外做包子的人們一年總收入,有人説是四個億,有人説是五個億。

  如今江鎮的街巷上,少見破落的平房,更多的是外表光鮮的農家別墅。別墅的門裏門外,則多是老者、婦女攜著孩子,少見正值壯年的男人。

  江鎮上,如北街的早餐鋪一樣,在本地做包子、饅頭一類面點的人並不多。“都在外地做”,早餐鋪老闆稱。

  當地人稱,全鎮約4萬人中,約有1.5萬人在外地做包子,足跡幾乎遍佈全國,“哪都有江鎮包子,每個人都有親戚朋友做包子。”

  黃老伍蒸籠店的老夥計笑稱,女兒一年做包子的收入十來萬。這還是江鎮人説出的相對較低的數字,其他人稱,有親朋在外一年收入二十來萬、上百萬。

  劉會平則是江鎮鎮的一段佳話,每每談及做包子的收入,江鎮人都會提起這位上海巴比饅頭的董事長。“聽説有香港老闆出16億買他的産業,沒賣。”一位出身江鎮鎮的酒樓老闆稱。

  在外做包子的人們一年合計收入,有人説是四個億,有人説是五個億,由於沒有具體部門統計,這一數字只能是估算。

  一位出租車司機稱,有一年春節,安慶下雪,往江鎮的交通不便。20多公里路,有江鎮人出了800元路費。“他説,只要能回家,錢不是問題。”另有軼事則述,春節之時,縣道上停著各地車牌號的小車。

  據媒體報道,由於江鎮包子、饅頭的勢力越來越大,2008年8月,中國糧油學會發酵麵食分會“第三屆産業發展大會”在安徽懷寧召開。借此,江鎮獲得“面點師之鄉”的稱號。

  早餐鋪男主人稱,江鎮的財富是發酵粉發起來的。

  談及香精諱莫如深

  早年在外做包子的一名老闆稱,當時餡料用最好的肉做成。談及香精,江鎮人皆點到為止。

  安慶市懷寧縣的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少有農家種植小麥。“種也是抱著玩的心態”,一名江鎮農戶稱。

  沒有麵食的習慣,卻成了面點師之鄉。江鎮第一代出去做包子的北街早餐鋪夫婦認為,早早地佔領了市場,是江鎮包子出名的一個原因。男主人稱,做包子辛苦,起早貪黑,而且在起初的年頭裏,也並沒有掙到太多錢,但為了養家糊口,出去做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錢掙得多了,也就是最近六年來的事”。

  出身江鎮的酒店老闆稱,好餡料也是江鎮包子出名的原因。他稱,早年在外做包子時,餡料都是用最好的肉做成,“吃起來才好”。

  而江鎮包子好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添加香精香料,江鎮人談起來則諱莫如深,皆是點到為止,不願深談。“肯定有人用,但不是所有人都用。”説完這話,酒樓老闆則掐了煙,獨自走開幹活。而早餐鋪的老闆也只稱,“反正我們不用。”

  上海巴比饅頭董事長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這些東西好不好,我不好評價,至少,我肯定是不會去用的。”

  有當地人稱,不少在外面做包子的人並不會長期留在同一個地方,兩三年之後,便會轉移。這其中,便是有各地部門對食品添加劑監管的因素在其中。黃老伍蒸籠店的老夥計稱,在外面賣的包子,他的家人是不會吃的。

  蒸籠行當因包子興起

  這是一個由包子帶動的行業。蒸籠通過物流向全國發貨,“不如做包子掙得多”。

  黃老伍一家由西鄰石牌鎮遷居江鎮,做蒸籠生意已有多年。街上,蒸籠店有不下20家,與其他行業相比,店舖數量最多。這些舖子基本與黃老伍家一樣,親朋共同打點的家庭作坊。

  黃老伍蒸籠店的老闆娘稱,一天下來,該店可以生産不同型號的蒸籠約40個。“賣給他女兒。”老闆娘指著店裏的一位老夥計,開著玩笑。老夥計也是黃家的親戚,約60歲,有兩個女兒。出嫁後,她們隨著夫家“在外地做包子。”

  這是一個由包子帶動的行業。“有人做包子後,我們才開始做蒸籠。”老闆娘稱。蒸籠店一年算下來,收入有數萬元,但“不如做包子掙得多”。

  目前,這個由包子興起的小鎮,還沒有因為香精事件受到波及。人們的生活,依舊平靜。

  - 鏈結

  “蒸功夫”多地被查

  2010年9月 武漢多家蒸功夫包子店被曝使用的肉來自沒有任何證照的黑作坊,而黑作坊使用的原料是來源不明的問題肉和垃圾肉。為了把劣質豬肉變牛肉味,使用牛肉香膏等。

  2010年12月 瀋陽曝光“福康蒸功夫包子”在餡料中使用添加劑,並使用“黑餡料”,並流入高校、小區等,隨後副市長批示要求調查。調查發現41家包子店無證經營,後被責令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