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8月29日,發改委就當前經濟運行形勢發佈報告,稱國內價格總水平仍可能高位運行。發改委稱各種原因增加了完成CPI全年預期目標的難度,這是發改委首度公開就今年CPI指標完成情況作出表態。(《新京報》8月30日)
不能不説,發改委的這番表態是實事求是的。今年全年的CPI調控目標為4%,但自年初以來,CPI指數逐月升高,7月份CPI同比上升6.5%,漲幅創37個月以來新高。下半年物價形勢更不樂觀,市場通脹預期較強。這意味著,今年完成CPI全年預期目標恐怕不現實。
那麼,如何緩解經濟通脹、減緩CPI上升?有專家和媒體開出的“妙方”是穩定農産品價格。他們認為,最近幾年,農産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拉動了CPI大幅上漲,特別是從2007年至今,短短5年內,我國豬肉價兩次領漲CPI。言外之意,經濟通脹壓力大、CPI畸高,都是豬以及農産品惹的禍。
這裡有一個常識需要厘清,我國現在採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商品分類,按用途劃分為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其中,CPI中食品類所佔權重界定在34%左右是合理的。了解CPI這種構成分類後,就不會把經濟通脹、物價上升的原因,統統歸咎於食品類商品。
其實,豬肉漲價,農産品價格上漲,都有其合理的因素。比如,豬飼料漲價,旱澇災害造成的農作物減産,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的提高等。食品價格持續上漲,的確推高了CPI,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
我們不妨看一組數字:據媒體報道,在今年上半年,12家上市銀行半年凈賺4000多億元,其中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幾乎佔到了凈利潤的半壁江山;三大石油公司日賺8億元;前7個月,我國移動通信收入超4000億元……諸如此類的行業暴利,都是通過“霸王條款”從公眾口袋裏掏錢,哪個不是“豬堅強”?這些行業暴利,對於CPI的上漲,有沒有推波助瀾?
還有與通脹壓力、CPI數據有直接關聯的房價。雖然經歷過一輪輪嚴厲的樓市調控,但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房價難控,也會增加通脹壓力。
值得強調的是,一方面CPI持續上漲,居民購買力漸弱;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收入增長遲緩。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的收入增幅達到24.2%,同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更是達到31.2%。然而相比之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幅卻只有7.6%。即便如此,一方面諸如“月餅稅”、婚前“房産加名稅”等繁雜的稅,輪番登場;另一方面,確保職工工資增長的《工資條例》屢屢“難産”,“十二五”規劃確定的“藏富於國”向“藏富於民”的轉變至今還是“紙上談兵”。如此尷尬現象,頗令人糾結。
所以,是否抑制住通脹和CPI上升,還需多措並舉。比如,除了穩定農産品供給外,像房價、油價以及通訊、銀行服務價格更要“擠水”,還富於民。政府應該通過減少稅費的辦法,減輕公眾稅負,甚至可以像香港、澳門那樣,在CPI高位運行之際,為每一個公民發放 “紅包”。
惠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