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據英國《金融時報》29日發表題為《不要指望中國拯救世界》的文章:
在一個亮點即將消失殆盡的全球經濟中,很多人將希望寄託在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身上。過去10年,其中很多經濟體經歷了非常迅速的增長,多數經濟體已迅速從2008年至2009年的危機中復蘇。
樂觀情緒隨處可見。花旗集團(Citigroup)預測,未來20年,尼日利亞和印度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每年將增長9%以上,柬埔寨、印尼和埃及也將超過7%。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一項最新研究中,阿文德 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預測,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總産出將以5.6%的年率增長。
如果這些預測被證明是正確的話,那麼發展中國家將為步履維艱的富國的總需求做出重大貢獻,並確保全球經濟穩步增長。我們將見證人類歷史上最引人矚目的貧富差距的縮小。
遺憾的是,這些預測在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最近的推算,忽略了重大的結構性限制。中國的問題已得到充分認識。過去10年,中國的增長一直受到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的驅動。
至少,中國成功建立了基礎廣泛的現代工業,對於大多數其它國家而言,這仍是一項令人畏懼的任務。印度在IT和商業服務領域獲得了重大成功,但該國經濟要想為廣大低技能勞動力創造體面的就業機會、並保持增長,就必須擴大其製造業基礎。在尼日利亞,由於公共部門精簡、私有化、貿易自由化以及新行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足,正式就業人數實際上已有所縮減。尼日利亞勞動者正大舉返回家庭農場。
在拉美,全球競爭推動了製造業和非傳統農業生産率的提高。但這方面的增長僅限于狹窄的經濟領域。勞動力轉移到了生産率不那麼高的服務行業和非正規活動。例如,儘管巴西去年的表現出色,但該國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僅為1980年之前數十年的一小部分。
其它國家正沉迷于危險且不可持續的外國借款。儘管國內儲蓄少的可憐,但由於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擴大,土耳其經濟增長迅速。這使得該國經濟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最近幾週土耳其里拉遭受的打擊就説明了這個問題。基於資金流入或大宗商品熱潮的增長熱潮往往都不會長久。
樂觀主義者認為,這一次將有所不同,因為發展中國家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他們指出,這些國家致力於宏觀經濟穩定、向全球經濟開放以及更優秀的治理(正如民主的傳播以及非洲內戰結束所表明的那樣)。這些變革是好的預兆,但它們主要是為了降低危機爆發的風險。它們沒有構成增長引擎。
亞洲少數國家成功實現的那種持續增長,需要的不僅僅是常規的宏觀經濟及開放政策。它需要積極的政策來推動經濟多樣化,並促進從低生産率活動(例如傳統農業和非正規活動)到大多可以進行交易、生産率更高的活動的結構性變革。它需要將經濟中的勞動力引入處於上行趨勢的行業,例如正規製造業。
這種結構性變革很少是獨立的市場力量的結果。它通常源自於一些令人生厭的非常規干預行動——從公共投資到補貼信貸,從本國含量要求到低估的貨幣。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很好地管理這些産業政策。
現在的另一個難題是,美歐決策者早已不再對發展中國家的補貼和匯率低估做法故意視而不見。由於失業率高企且經濟停滯不前,他們對此類政策的反對程度,可能會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
因此,那些樂觀主義者希望能夠保持新興市場增長的政策,不太可能發揮作用;而那些會帶來增長的政策,則不太可能得到發達國家的許可。發展中國家的增長更有可能只是一段插曲,這種增長的力度太小,尚不足以推動全球經濟。
【本文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肯尼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達尼 羅德里克,著有《全球化悖論》(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