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還有半個月就是中秋節了,不少單位開始發月餅。而在網上,比月餅更火的是“月餅稅”。那在南京,“月餅稅”收不收?快報調查了解到,目前南京需要繳月餅稅的市民並不多。業內人士還提醒,月餅從8月放到9月發,可以少繳稅或不繳稅。
連線:南京“月餅稅”已徵收多年
記者通過南京市地稅局諮詢熱線了解到,其實“月餅稅”並不是從今年中秋節才開始徵收,而是已經持續多年。工作人員介紹,由單位發放的福利物品,不在免稅範圍內,應該被納入個人所得來徵稅。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金、實物和有價證券或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因此,單位、企業在發放實物或其他有價證券給員工時,應按稅法規定併入員工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扣繳個人所得稅。如果是八月份發的月餅,工資加月餅價格高於2000元就要交稅;不過今年9月,個稅起徵點提高,9月份發的月餅加工資總額要高於3500元才交稅。
部分工薪族個稅可能多繳
據南京稅務部門初步測算,南京市預計有230余萬人不用繳納個稅。也就是説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説,中秋月餅無需繳稅。不過也有部分人可能因為這筆增加的“月餅錢”而多繳了個稅。
比如市民小李月薪扣除“三險一金”後為3400元,本來到9月,按照3500元的起徵點,可以不用繳納個稅。可單位這時發了一盒價值200元的月餅,這樣小李當月的工薪就得按照3600元算,個稅就得繳3元。小李從不用納稅的人變成了“納稅一族”。小李的例子還算好的。小王月薪5000元,9月繳納個稅45元;加上發的200元月餅,就是65元,多了20元。老張月薪9500元,繳納645元;加上200元月餅就要繳納685元,多了40元。
如果月餅是8月發的,那按照2000元的起徵點,更容易多繳。月薪1800元的曹小姐就有點擔心,“萬一單位發下個200多元的月餅,那我的工資豈不是要少拿了?”
市民:可以讓單位不發嗎?
過去幾年,單位每次中秋節都發月餅,市民宋先生每次都感覺像“白撿”一樣。這兩天,當他得知這單位發的月餅也要徵稅時,感覺這月餅有點“燙手”。他認為,在中秋佳節期間品嘗、贈送月餅,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習俗,延續了成百上千年。面對這樣一項傳統的民俗食物,稅務部門也要收稅,讓“中秋節”的氣氛變了味兒。有市民希望單位發月餅福利,“其實這月餅我本來也不愛吃,可以讓單位不發嗎?那我就省得多繳稅了。”有人進一步聯想:到了端午節,是不是還要收個“粽子稅”?
建議:月餅9月發可以少繳稅
一位民營企業會計表示,一般情況下,公司會通過一些手段來避稅,比如公司要發100元一盒的月餅,可以通過走公司成本開銷等形式,避免計入員工個人的工薪數額中。他還表示,類似月餅、冷飲票等發放給員工的“特殊補貼”,需要企業主動申報,如果不申報也較難查處。
珠江路一家物業公司的會計吳女士表示,如果有這種情況,會一併計入工薪來計算,“如果要避月餅稅需額外設立錢款的名目,以及作一系列調整。”她覺得直接計入工薪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同時她還提醒説,由於個人所得稅起徵點9月份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所以月餅最好在9月發而不是8月,可避免繳納更多的個稅。
疑問:月餅收稅,為何工作餐不收?
有網友引發聯想,既然月餅要收稅,那工作餐收不收稅?對此,稅務部門人員解釋,工作餐補貼準確講是“誤餐補貼”,主管部門曾就此問題下發過文件,文件規定,“誤餐補助”,是指按財政部門規定,個人因公在城區、郊區工作,不能在工作單位或返回就餐,確實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據實際誤餐頓數,按規定的標準領取的誤餐費。這筆數額較少。但如有單位以誤餐補助名義,發給職工補貼、津貼,應當併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計徵個人所得稅。
那如果員工拿這月餅當工作餐來吃,是不是就不用交稅了呢?稅務人員表示這樣行不通,“誤餐補貼是有一定限額的,各地情況不一樣,不過數額都不高,一般在5至10元左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月餅計入餐補,肯定超過了標準額。
“月餅稅”涉嫌重復徵稅?
還有市民認為,月餅的産銷環節已經繳納過稅了,如果從個人工薪環節再收一次,有點説不過去:月餅生産銷售企業要繳納營業稅、增值稅,購買者要繳納消費稅,這些稅負成本最終都轉嫁到消費價格上,老百姓成為最後的“買單人”。讓民眾在為月餅的高昂消費稅埋單後再繳納個稅,當員工獲取這盒月餅,也就是“實物收入”時,收入中已包含了商家“轉嫁”到商品價格上的稅。
就算要對月餅收稅,也應該把消費者為商家承擔的這部分稅款減掉。比如一盒200元的月餅,扣除營業稅和增值稅後實際價格可能為160元,這部分才是員工的實際收入。不然按照月餅的含稅價格進行徵稅,等於把部分稅款進行重復徵收。
對此,稅務部門工作人員表示,不同環節有不同的納稅主體。在商品的生産經銷環節,企業需要繳納增值稅、營業稅等。個人工薪方面,個人需要繳納受雇關係中獲得的利益稅款。按照目前的稅法,這兩個環節都需要收稅,不存在重復問題。
作者:沈曉偉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