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眼下,金融工具日益複雜化、專業化,風險等級也是天差地別。在投資者看來,投資方向決定了一款産品風險的大小和預期收益率實現概率的大小。“但有的銀行對於理財産品的投向較為概括,方式、目標、範圍都較為含混,讓人琢磨不透。”投資者李先生日前對本報記者指出。
例如,某股份制銀行近日推出的一款理財産品,其投資範圍是“中國市場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市場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債券回購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
浦發銀行正在募集期的“個人專項理財産品2010年第九期債券盈計劃”,其投資標的是“銀行間市場發行的央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次級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債券回購、貨幣市場拆借等”。對於投資比例的介紹則是“各類資産投資比例為0-100%”。李先生認為,“各類資産的投資比例是0-100%,説了等於沒有説”。
根據2009年7月發佈的《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理財資金用於投資公開或非公開市場交易的資産組合,商業銀行應具有明確的投資標的、投資比例及募集資金規模計劃,並在理財産品發行文件中進行披露。
對此,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産品中心研究員太雷指出,一些産品在描述投資方向時,既沒有列出所有可能採用的投資品種,對投資標的的配置比例也沒有明確説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銀行理財産品研究部門內部的保密機制。
在他看來,目前多數銀行對理財産品投資範圍的披露不夠透明,投資者很難得知資金的具體去向,也就無從衡量産品的收益及風險情況。“即使理財産品投資失利,銀行一般也不會告訴投資者,具體是哪些投資標的導致虧損,這顯然侵犯了投資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