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不會重新陷入大蕭條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9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財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導讀: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近日在《紐約時報》發文稱,雖然當前世界經濟較為疲軟,但即使是2008年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離1930年代的大蕭條仍有很大距離。他還認為,美聯儲致力於防範通縮的政策是合理的,有助於使美國避免1870年代那種以通貨緊縮為重要標誌的長期衰退,而共和黨人對寬鬆政策的抨擊屬於危險的政治遊戲。

  以下為該評論文章摘譯:

  大蕭條不會重演

  根據最新數據,歐美經濟復蘇顯著放緩,全球經濟增長也仍舊令人失望,這不讓人揣測:我們是否已進入新一輪大蕭條?簡要回答的話,“不是”——目前尚未出現構成大蕭條的主要特徵,看起來也不大可能出現。

  根據美國和其他曾經歷過蕭條的國家的經驗,大蕭條主要有三大特徵,2007年之後世界經濟雖然遇到不少困難,但離這些標準仍有較大距離。

  首先,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1929年後經濟總産值大幅下滑,美國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重挫25%。相比之下,2008年經濟危機的收縮幅度要小得多,美國國內生産總值在2008年第二季度達到14.4155萬億美元的巔峰,而在2009年第二季度降至13.8541億美元的谷底,降幅僅為4%。

  其次,1930年代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0%以上且長期持續在該水平。而2008年後的經濟衰退中,雖然就業崗位減少幅度創下二戰後新高,約有800萬人失業,但失業率僅在2009年第四季度突破過10%,其他時候都保持在10%以下。

  如果將那些已放棄尋找工作,因而不被計入失業人口的人也計算在內,失業率將達到16-17%,這固然是災難性的,但與大蕭條時代的標準還無法相提並論。

  第三,1930年代信貸系統急劇萎縮,主要原因在於銀行系統不受控制地崩盤——民眾恐慌紛紛擠兌,壓垮零售銀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創立後,起到了平復民眾信心的重要作用,這種因擠兌引發的崩潰不會重演。

  需警惕通貨緊縮

  可是,19世紀末的幾次經濟危機雖然不像大蕭條那麼可怕,但仍給許多美國人帶來了深深的創傷。100多年前嚴重杠桿化的行業不是住宅,而是農業——另一種形式的房地産。

  當時各種新科技發展迅速,包括運輸、電話、電力和鋼鐵等,但農産品價格的持續下滑使不少美國民眾生活困頓。農民們債務負擔沉重,因此對通貨緊縮(他們的産品價格下降)極為敏感。而在農村人口大舉涌入城市之前,農民正是消費者中的主流。

  根據經濟分析局數據,從1945至2009年間,經濟週期中的衰退通常會持續11個月,而在1854-1919年間持續時間兩倍於此,時間最長的衰退不是1930年代的大蕭條,而是1873年10月至1879年3月,超過5年。

  考慮到這些情況,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致力於防止通縮。可是,最近共和黨候選人德克薩斯州州長佩裏(Rick Perry)攻擊伯南克的行為是“叛國”,他説,“如果這個傢伙從現在到選舉之前印更多錢的話,我不知道在愛荷華你們會怎麼對他。但如果是在德州,他的下場會非常糟糕。在這個美國特定的歷史時期,印更多錢來玩弄政治,在我看來幾乎就是叛國。” 伯南克的政策固然有缺陷,美聯儲更非完美,但把伯南克對通縮的憂慮比作叛國實屬危險的政治遊戲,可能把美國重新拖入1870年代的長期衰退。(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