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成品油壟斷應該向誰投訴?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1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蓋世汽車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週三中石化旗下香港的加油站開始下調零售價,引起了輿論相當大的反彈。有的輿論認為這是拜香港成品油市場更加開放,經營主體更加多元所賜。這很對,因為這是常識,但要內地市場成為香港似的開放市場,無論是多家競爭主體,還是制度環境都還很遙遠。

  首先,中石化內地不降價,是符合目前的法律制度和相關政策的。因為成品油的零售價格不是中石化定的,是發改委定的,有一個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在起作用。按照成品油定價機制,在22天內當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三地的國際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化幅度超過4%時,它就可以著手考慮調整內地成品油的價格。最近國際油價頻繁波動,但都還沒有進入發改委這個框框,因此中石化等不降價,不是沒有法律性依據的。

  其次,要是冷靜計算一下內地和香港成品油的差價,還會發現即使經過本輪下調,香港成品油價格依然還高過內地,降價的經濟理由也就不存在了。以93號汽油上海的零售價格計算,每升7.79元人民幣,對應本次香港下調後的汽油價格(普通標號和內地的成分大體相當)每升14.86港元,差不多只有香港零售價的64%。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中石化內地和香港同步降價怎麼可能?

  因此,更應該厘清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需要認清針對某些天然容易形成的壟斷行業,其最為核心的事情不是毫無新意地怒罵壟斷,而是要如何從法律機制上去限制壟斷的權力,以期保證消費者的基本權益得到伸張。

  儘管2007年內地頒布了《反壟斷法》,但在內地如何限制壟斷行業的經營行為,從而保障消費者權益,依然有很大不足。限制壟斷具體對策和手段也不系統,常常把壟斷危害道德化和情緒化。現實地看內地也好,香港也好,甚至美國或者其它經濟體也好,沒有一個市場是沒有壟斷企業和壟斷行業的。較為理性的態度,不是見到壟斷就進行無效的反對,而是要如何設計監管這些壟斷的企業制度。因為內地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政府需要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和保值增值,和要求政府監管它們並且限制它們的壟斷行為是矛盾的。

  更為重要的是所謂對壟斷的限制,並不是內地這樣的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制度語境下産生的法律訴求。它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法律性限制手段。它是對自由競爭終於引起生産集中,生産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引起壟斷的一種自然約束。

  可以這麼説,內地壟斷的特色是政府主導了壟斷的形成,且政府有讓壟斷企業做大做強的需要。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之中,限制壟斷常常不得已就變成了對壟斷的怒罵和選擇反個案的腐敗。因為不可能要求政府系統地限制或者反對自己主導下的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

  以內地成品油定價機制為例子最能説明這點。在正常市場化的體系裏,其成品油價格雖然也多是壟斷企業的壟斷行為(甚至是集體壟斷行為,比如這次香港下調價格就不僅有中石化,還有加德士等國際石油大佬,下調的幅度幾乎沒有差別),但一般沒有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針對企業進行價格制定和指導。但若是有消費者投訴成品油價格不公,則政府會出面監管。而內地則不然。內地的消費者無權置喙價格,成品油的價格來自所謂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由發改委制定的。

  若是消費者覺得成品油的銷售價格不公,應該向誰投訴?也不知道。投訴中石油、中石化的企業壟斷行為嗎?價格卻不是它們制定的,它們只是執行機構。若是投訴發改委,這將是行政訴訟,而不是經濟官司。就一種消費品的價格,消費者和政府打官司,而經營獲得壟斷利潤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卻置身事外,怎麼看這都不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環境。

  最重要的是發改委以成品油定價機制為基礎制定成品油銷售價格,雖然會在媒體上進行公佈,但更為常規的辦法卻是以紅頭文件的形式下達給這幾個企業和各地物價部門。要説這是一種對壟斷的限制,不如説這是政府把政府的信用讓渡給了壟斷企業。

  從這個角度説,真的要限制壟斷的危害,就要從限制行政權力干預經濟的具體事務做起,從根本上要求政府不要主導市場價格,更不能主導企業的做大做強,而要關注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是否受到平等的待遇,消費者和壟斷企業之間的地位是否平等。

  (作者係獨立財經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