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成品油定價機制被質疑 機制不透明制約國內油改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3日 08: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黃傑

  以7月26日最高價100.62美元/桶為起點,截至8月9日,美原油主力合約最深跌至75.71美元,11個交易日的最大跌幅高達25%。即便這樣,中國成品油價格卻巋然不動。

  對全球經濟而言,石油價格回落都是好消息。但對中國普通民眾的錢袋子而言,這一好消息,卻看得見,摸不著。

  早在6月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中國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國際油價越是處於相對低位,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等資源類産品實施價格改革的突破尺度就越大,新政出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他認為,國內既定的油改方向是長期的,未來的市場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但就眼下看,仍然無法預判2011年年內是否會在成品油定價方面引入第三方價格發佈機制,抑或直接將定價權下放給成品油生産企業。

  近期以來,有關“成品油價改或引入第三方主體,定價權可能下放”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另一方面,國際原油價格瀑布式下跌的背書也為這一傳聞起到了絕好的傳播效果。

  國際油價積重難返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跌不再回頭望。”早在6月下旬,知名期貨私募基金經理金濤在他的qq簽名檔,就這樣描述了6月第三周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的態勢。

  事實也是如此。在6月13日~17日的這五個工作日裏,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NYMEX)7月原油期貨截至6月17日收盤報價93.01美元/桶,為2月18日以來的最低點,盤中最低達到91.84美元/桶,當周累計大跌6.32%。而布蘭特原油期貨近月合約亦在6月17日收報出113.21美元/桶的相對低價,單周累計跌幅也接近5%。

  金濤6月份的判斷在7月底再一次得到印證。自7月26日至8月9日,高達25%的最大跌幅再一次將悲觀預期放大。

  大宗産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的市場分析師靳婷認為,近日來,美國經濟復蘇意外放緩和歐元區債務危機未有緩解,均加重了國際油市對全球經濟的悲觀看法,而另一方面,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增産更是對油市基本面帶來衝擊,雙重壓力之下,國際油價走勢急轉直下,從百元關口附近一路跌至每桶75.71美元的低位。

  靳婷亦指出,美國方面出爐的經濟指標備受油市關注,特別是債務問題,高度牽制油市神經,同時,沙特進一步增産的消息甚囂塵上,空方力量絲毫未有削減跡象。

  “早在5月5日,當國際原油價格以斷頭鍘刀的形態,單日大跌近10%時,我們就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在2011年內不再可能重新站上100美元。”金濤從技術角度分析稱,近兩年來,油價已經累計了巨大漲幅,這意味,獲利盤出逃會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在國際原油價格從30多美元一路上漲至110美元上方時,國際經濟環境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最嚴寒期並無二致:市場充滿著猜測、債務危機此起彼伏、所有的流動性氾濫都是因為當局採取了一輪又一輪的寬鬆貨幣政策支持。

  國家統計局6月14日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總水平同比上漲5.5%;5月份PMI為52.0。在宏觀數據公佈5小時後,央行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達21.5%。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就這一組數據分析稱,國家收緊貨幣的措施已經給中小企業資金鏈造成較大衝擊,商業貸款以及民間貸款利率驚人,部分民間貸款月利率高達30%。一方面,油品市場流動資金減少,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影響成品油的實際需求。

  長期以來,中國都被國際投機資本看做是對原油價格支撐最強勢的經濟體。顯然,朱春凱此番分析,暗合了國際原油價格必須下跌的另一重內因。

  種種跡象顯示,國際原油價格,已然積重難返。

  機制不透明制約中國油改

  國際油價下跌,對2010年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然逼近60%的中國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好處至少有兩點,一是中國石油企業的採購成本會因此大大下降,這意味,中國成品油價格的市場終端價格或有望在此輪國際油價暴跌中,獲得向下調整的機會;第二點,則是中國國民期待已久的成品油價格改革力度,也有望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至一定低位時,實現新的突破。”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斌認為,7月底的下跌,實質是6月底上一輪油價下跌的延續,固然有全球資本尤其是熱錢對未來主要經濟體發展趨勢悲觀的預期,但更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於心理層面,比如美債危機如何收場、歐佩克組織宣佈或將大規模增産、歐債危機進一步擴大等因素。

  張斌指出,近年來歐佩克組織對國際油價的實際影響力是逐年下降的。而導致歐佩克話語權漸微的核心因素是熱錢氾濫。另一方面,國際能源組織此前也指出,歐佩克成員國近年來的低硫原油産量也可能在下降。“當然,比這些因素更顯現的是地緣政治,幾乎每一次大的政治事件,包括利比亞政局動蕩、本拉登之死等等,其對大宗商品尤其是油價的影響力,都要大大高於歐佩克本身的增減産決定。”張斌稱。

  面對國際油價25%的跌幅,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卻于8月8日表示,國內成品油價格參考的三種國際原油價格雖説有所降低,但是按照22個工作日來計算,依然是維持在每桶110美元到115美元之間,並沒有達到降價的邊界條件。

  能源專家韓曉平就此質疑,發改委執行“別人永遠不知道的神秘算法”,進而讓油價下跌成為夢想,機制不透明已經成為油改最為人們詬病的問題。

  令人不放心的“定價權下放”

  針對熱錢氾濫進而炒高大宗商品價格等問題,近期也有國外經濟學家發出警告,認為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可能發生。其理由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儘管歐美發達國家加強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但事實上,世界各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經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氾濫,即目前有15萬億~16萬億美元的“熱錢”在全球市場迅速地大規模地流動,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達到600萬億美元,是全球實體經濟的10倍以上。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高世憲對此予以認可。他説,“儘管熱錢數量無法統計,但受大資金推動,國際市場股價、匯率及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鋼鐵、黃金、白銀等)價格卻很容易由此産生極大波動。”

  “有分析認為當前國際油價的下跌,可能會為國內成品油價格改革加速提供良好的契機。其實,這個問題要辯證看待。”高世憲説,中國油價改革方向必然是國際化、市場化,大方向是早已確定的,但在具體的實施細節上,又必須充分考慮國情,當下,國內成品油市場,尤其是煉油廠的賣方市場仍然高度壟斷,在此背景下,若貿然將成品油價格定價權下放給生産企業,則必然産生更加複雜的寡頭壟斷局面。

  此前,國內曾屢屢爆出石油巨頭暗自動作,意欲借助輿論抬高油價,甚至以向民營加油站停供、少供成品油的方式,多次製造假性油荒,來“要挾”國家發改委漲價的事實。高世憲坦言油價放開是必須的,但是否直接向石油巨頭企業下放定價權,必須慎之又慎。

  記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三季度,市場就一度傳言發改委欲將成品油定價權借助第三方渠道發佈。張斌證實,當時,部分層面的確看到了發改委有關司局就此向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大型民營企業徵詢意見的草稿。但對於日前突然出現的直接將成品油價格下放石油巨頭自行定價的消息,迄今未求證到任何靠譜的信息。

  高世憲認為,無論借助第三方獨立平臺發佈具有參考性的成品油價格,還是討論直接將定價權下放給生産企業,對未來的成品油價格改革而言,都只是其中的幾個可能的方向之一。但又都是不確定的。

  金濤則認為,與其討論市場本身無法左右的改革政策,倒不如促使當局借力國際油價下跌,儘快使國內成品油價格實現一次向下的快速調整。